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1目,為海洋無脊椎動物,群體底棲、營固著生活。1826年首次被命名和描述。曾被認為是藻類、有孔蟲、海綿、古杯、水螅、苔蘚蟲等。至20世紀50年代多數學者認為它是腔腸動物門水螅蟲綱的1目,70年代以來又有人提出它屬於海綿類、藻類。層孔蟲最早出現於早奧陶世晚期,至白堊紀完全絕滅。寒武紀和第三紀亦有報導,但有爭論,志留、泥盆紀是它的鼎盛時期。石炭、二疊、三疊紀基本上沒有化石記錄。它通常生活在溫暖、潔淨、正常鹽度、光照條件較好、水動力較強的淺水水海域中,也有生活在靜水瀉湖或礁前較深水中的。它的地理分佈較廣,尤其是在世界各地的志留紀、泥盆紀的碳酸鹽沉積中幾乎都有它的代表。

  層孔蟲群體的骨架稱共骨,可以有各種形狀,如塊狀、層狀、球狀、錐狀、透鏡狀等,還有一些為樹枝狀、圓柱狀,大小變化很大,自數毫米至1米以上。內部構造主要由縱向骨素的支柱和橫向骨素的細層或泡沫板組成。此外,還有星狀溝、厚層、蟲室、假蟲管、橫板等構造。層孔蟲的微細構造在分類上十分重要,現已劃分出14種類型。對微細構造的判斷比較困難,因為有些是原生的,有些則經過次生的改造作用,甚至在有的標本中既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因此,標本的保存狀況對微細構造的劃分和研究是很重要的。

  層孔蟲常和珊瑚、藻類等構成生物礁,因此,它是重要的指相化石,可以顯示礁體的生態環境,這類礁體通常是重要的油氣儲存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