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灝

  中國地質學傢、地理學傢。譜名存璋,字詠霓、永年、愨士,光緒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1889年7月26日)生於浙江鄞縣(今寧波市),1971年1月27日在北京去世。上海震旦學院畢業後,1908年去比利時留學,1912年獲得盧萬萬大學理科博士學位。1913年回國,曾任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16年任地質調查所礦產股股長,1921年為代理所長,1926年起任所長。1928年創辦清華大學地學系(一說地理系),兼系主任,講授中國地理課,1931年任清華大學代理校務(代校長)。1934年與竺可楨等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被選為第一任會長,1937年當選為理事長,1943年改任監事。1932~1949年間曾在國民黨政府中擔任高級職務,1949年底遷居法國,1951年初回國。還曾任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會長,國際地質學會副會長,曾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從地文學角度奠定瞭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基礎。①在《中國地史淺說》(1922)中,最先探討瞭中國的地貌發育史。②在《中國地質構造對地震區分佈之影響》(即《中國地震區持佈簡論》)(1923)中,最早根據中國史書上3500餘次地震地點和災況,結合地質構造,在中國劃分出16條地震帶,繪制出第一幅中國地震分佈圖。③在《中國山脈考》(1925)和《中國地理學中的幾個錯誤的原則》(1928)等文中,正確地概括瞭中國的地勢和山脈的成因,糾正瞭“天下山脈發源於一”、“鹽水湖必為古海涸底”、“兩山之間必有水,兩水之間必有山”等非科學觀點。④在《中國地理區域及其人生意義》(1929)和《中國的人口分佈與土地利用》(1932)中,記述瞭中國人口過多、耕地不足的嚴重性。⑤與丁文江、曾世英合編《中華民國新地圖》(1934),這是中國第一本根據實測資料、按等高線和分層設色法繪制的現代地圖集。曾先後獲得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美國社會與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德國赫勒自然科學通訊院士、柏林工科大學和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等稱號。

  

參考書目

 翁文灝:《錐指集》,農礦部地質調查所印,北京,1930。

 李旭旦:“翁文灝先生對我國地理學的貢獻”,《地理學報》,第39卷,第3期,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