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是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分類和分佈,為評價、改良、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發展農、林、牧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發展簡史 土壤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約有百餘年的歷史。其發展可劃分為萌芽期、創建期和發展期3個階段:

  萌芽期 19世紀紀中葉以前,為人類累積土壤地理知識的時期。公元前5~前3世紀,中國《尚書·禹貢》篇記述瞭九州土壤及其等級。《管子·地員》篇論述瞭土壤與地形、地下水、植物的關系。在古希臘亞裡士多德等的著作中,也有類似的記述。19世紀中。隨著地質學的興起,一些地質學傢根據巖石的風化和殘積、沉積物的移動和淀積劃分土壤;有的按堆積物成因類型命名土壤,如沖積土、風積土等。所有這些為土壤地理學的創立提供瞭條件。

  創建期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代表人物是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他於1883年發表《俄國黑鈣土》一書,首先提出瞭土壤形成因素學說和土壤地帶性學說。他認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歷史自然體;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其空間分佈都具有明顯的地帶性;還提出土壤調查和制圖及以土壤剖面性狀作為土壤分類的依據等研究方法。從而創立瞭以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土壤的發生學派,為土壤地理學奠定瞭理論基礎,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發展期 20世紀20、30年代以來,蘇聯學者繼承和發展瞭道庫恰耶夫土壤發生學理論,對土壤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特別是生物和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研究,如B.P.威廉斯指出,物質生物循環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美國C.F.馬伯特把道庫恰耶夫學說引入美國,並以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態為研究核心,制定出美國第一個土壤分類系統。H.詹尼以函數數學公式定量地描述土壤與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發展瞭道庫恰耶夫學說。

  中國近代土壤地理學發展起步較晚,但是從20世紀30年代之後,特別是50年代以來,土壤地理學的研究取得瞭不少成果。如中國全國土壤調查和制圖、中國土壤地理分佈規律、水稻土等土壤分類,以及對鹽堿土、紅粘土和風沙土等的改良和利用等。

  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土壤發生和演變 研究諸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土壤隨成土因素的變化和成土過程的發展從一種類型演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過程。其中土壤與地理環境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土體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與轉化,是最重要的研究內容;對土壤性質、形態的定性和定量觀測與分析,是研究的基本依據。

  土壤分類 根據土壤成土因素、成土過程及土壤自身的屬性和肥力特征等方面的異同,按一定的原則和系統,對土壤進行劃分歸類。土壤分類的完善程度取決於土壤科學發展水平。

  土壤分佈 研究土壤及其組合在地球表面的空間序列、空間格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探討土壤分佈的地帶性規律。

  土壤區劃 根據土壤群體在地球表面組合的特征,按其相似性或差異性以及在空間的構型進行地理區域的劃分。它是自然區劃和農業區劃的基礎資料和組成部分,為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發展農、林、牧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土壤資源評價 對具有農、林、牧業生產能力或者其他功能的各種土壤類型,進行數量和質量的評定。包括農業土壤資源評價、林業土壤資源評價、牧業土壤資源評價、工程土壤資源評價和環境土壤資源評價等。

  研究方法 可概括為4個方面:

  土壤調查和制圖 對野外土壤的成土因素、成土過程和土壤剖面形態進行觀察、描述、比較分析和分類,繪制土壤圖,編寫調查報告。這是土壤地理學傳統的基本研究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土壤調查和制圖的技術手段、方法和裝備已有很大改進。如土壤的遙感遙測、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土壤制圖的自動化等,為土壤地理研究的深化提供瞭現代化新技術。

  理化分析 借助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的方法對土壤各種屬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性質)、宏觀和微形態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測定。

  動態研究 建立固定或半固定的研究站(場),對土壤的生態環境、形成過程、土壤性狀以及元素的遷移、轉化,進行長期或較長期定位觀測,以定性定量地分析研究,掌握土壤現代形成過程的發展動向和各趨勢。

  數理統計 運用回歸分析、判別分析、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對土壤各種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以研究土壤形成因素、成土過程、土壤性質與肥力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土壤數值分類。它使土壤地理學從描述性和經驗性、單指標和單變量的研究,向定量化、多指標和多變量的方向發展。

  展望 土壤地理學今後的發展,將註重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方法論方面,將更加重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的結合,註意用生態學觀點研究土壤地理學;②在研究內容方面,重視土壤學與地理學及其他有關學科的聯系和滲透;③在具體方法方面,將向指標化、數值化發展;④土壤制圖和土壤理化分析方面,將向簡便、快速、準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