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土地資源的利用現狀、地域差異和分類的專題地圖。它是研究土地利用的重要工具和基礎資料,同時也是土地利用調查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在編制土地利用圖的基礎上,對當前利用的合理程度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利用的潛力、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徑,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因此,土地利用圖是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因地制宜進行農業、工礦業和交通佈局、城鎮建設、區域規劃、國土整治、農業區劃等的一項重要科學依據。

  分類 土地利用圖有大、中、小不同比例尺之分,它們的編制方法、表達內容及其容量以及應用范圍各不相同。①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一般比例尺是幾千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小地區的全面詳細調查或專題調查而編制,內容能較詳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微域差異。這類利用圖大都是根據相應地區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和航攝照片以及實地調查所得第一手資料而編制,能夠為生產佈局、特別是農業佈局以及農業生產規劃和技術改造提供具體的科學資料。②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圖,比例尺介於十萬分之一至五十萬分之一,往往是配合一個大范圍地區的調查研究而編制,可以由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縮制而成,也可以根據相應地區的中比例尺地形圖,參考其他專題性地圖資料和實地調查資料匯編而成,可供區域規劃、農業區劃和國土整治參考。③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圖,其比例尺小於五十萬分之一,主要是配合大區域或全國性研究而編制,一般是由大、中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縮制,或根據小比例尺地形圖、專題地圖、衛星圖像以及有關的路線調查和文獻資料編制,反映大地區范圍內的各類土地利用的分佈大勢,可供研究宏觀佈局、編制大區或全國生產發展規劃和經濟區劃、國土規劃、農業區劃工作參考之用,也可作為教育用掛圖。

  就內容而言,土地利用圖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圖、土地利用類型圖、土地覆蓋圖、土地利用區劃圖和有關土地規劃的各種地圖。此外,還有著重表達土地利用某一側面的專題性土地利用圖,如墾殖指數圖,耕地復種指數圖,草場輪牧分區圖,森林作業分區圖,農村居民點、道路網、渠系、防護林分佈圖,荒地資源分佈和開發規劃圖等。其中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主,要求如實反映制圖地區內土地利用的情況、土地開發利用的程度、利用方式的特點、各類用地的分佈規律,以及土地利用與環境的關系等。

  發展簡況 應用科學方法編制土地利用圖,最早出現於19世紀後期,大多為英、美地理學傢進行小區域調查而制作的大比例尺典型土地利用現狀圖。把全國作為對象,在系統調查基礎上編制統一規格的土地利用圖,則始於1931年,當時倫敦大學經濟和政治科學學院地理教授L.D.斯坦普領導瞭英國全國土地利用的調查和制圖。全套地圖因受第二次大戰影響,到1948年才全部完成出版。由於英國土地利用圖編制的成功,1949年國際地理聯合會(lGU)成立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發起編制百萬分之一世界土地利用圖,但僅亞洲和非洲少數幾個國傢完成瞭全國的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歐洲各國在國際地理聯合會的啟發之下,在60年代末,共同編制瞭12幅二百五十萬分之一《全歐土地利用圖》。1969年國際農業經濟學者協會(lAAE)利用現成資料匯編成《世界農業圖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世界各地區土地利用圖多幅,內容則比較概略。目前已編制的大比例尺全國土地利用圖,以日本較為先進。日本自1953年起即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的調查與五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編制。目前已開始編制全國二萬五千分之一土地利用現狀圖。

  自60年代遙感技術開始應用於制圖工作以來,衛星遙感圖像已成為編制土地利用圖的一種重要資料。借助於不同季節取得的圖像資料,可以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動態。

  中國利用現代方法進行區域土地利用典型調查並編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始於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對西南地區進行過較多的調查和制圖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類工作開展的規模更大,成果包括大、中、小比例尺和內容各有所側重的土地利用現狀圖。70年代後期亦開始應用遙感技術,並進行電子計算機自動制圖的試驗。8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發起組織瞭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和百萬分之一地圖的編制工作,並制定瞭統一規范,內容分3級、62小類。這項工作成果能為國土整治以及各大地區和全國性規劃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見彩圖)。

土地利用圖(陜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