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表面由巖石、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反映過去和現代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土地具有自然和經濟的多方面屬性,往往從不同角度賦予土地不同的涵義,如有時指某一地域、領土,有時指山川、耕地和各種建設用地等。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土地是一個綜合的地理概念,它是自然綜合體(見地理殼),有以下特點:①各種自然要素和人類活動相互聯繫、相互作用,構成一定的綜合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②規模有大小之別,有一定的厚度,,一般認為其垂直厚度為從土壤母質層起向上到植被的冠層,這一范圍是各種自然過程(包括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最活躍的場所,又稱為活動層;③自然歷史發展的產物,受自然規律制約;④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場所,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利用價值。

  土地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在現代,由於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對土地合理開發和利用。在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對土地的深入研究,逐漸形成一門涉及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土地科學。它主要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生產潛力、利用狀況、保護、規劃和管理。土地自然特征的研究在中國稱為土地類型學,包括土地分級、土地類型研究,這些研究也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