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地形、植被和水文條件下,不同分類單元的土壤在空間組合所構成的格局。以此結構為製圖單元,構成土被結構圖,一般多用於大比例製圖。土被結構的各組分在發生和形成因素上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在地理分佈上土被結構有的是多種空間上的重複,有的呈一定順序的交替出現。

  對土被結構的研究,最早以蘇聯В.М.弗裏德蘭德為代表。他指出土被結構具有下列特徵:①土被組成成分既有現代土壤,也包括古土壤。②土被各組分間有不同的發生學機理,發生聯繫系的程度各異,如在地球化學方面有封閉式、半封閉式和開放式、半開放式。③土被的形成與分異是歷史的產物,需要查明各成土因素(現代的、歷史的和內部的、外部的),在土被各組分及其特性的演化過程所起的作用。④土被結構的內動力和外動力穩定性:當景觀整體不變時,土被結構本身發生變化的動力稱為內動力;當景觀的其他組分發生變化時,土被結構保持不變、或產生變化的能力,稱為外動力。⑤土被結構各組分所占面積呈一定比例,是土被結構量的重要特征。⑥土被結構的其他定量特征包括:復合性,指土被結構各組分在空間分佈差異的程度;相異性,指土被結構各組分在空間數量差異的程度;不均一性,由復合性與相異性構成不均一性。

  土被結構具有下列形狀:樹枝狀、均稱斑點、線狀和波形線狀、條紋狀、扇形、復雜形、鑲嵌狀。上述形狀有時單一存在,有時呈混合狀。

  一種土被結構包括數種土壤分類單元的組合。目前許多國傢的學者認識不同,術語、概念尚未統一。一般認為單元土區是內部不能再分割、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土壤形成物,是組成土被結構最基層的單元。自然界大地區或小范圍內,都有相應的中域或微域土被結構類型存在。中國土壤學傢已嘗試在大比例尺土壤圖上編制土被結構圖,如毛烏素沙地土被結構圖和長江三峽地區應用遙感資料直接編制的土被結構圖。

  土被結構研究是土壤地理基本理論的組成部分。它推動瞭土壤發生、土壤演變、土壤分類、土壤制圖與土壤區劃等方面的研究,又為土地資源清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與改良提供瞭直接的依據,具有極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