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和教育傢。1907年 9月29日生於廣東省番禺縣,逝於2000年3月4日。1929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1931~1933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34年秋起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抗日戰爭開始後後,他輾轉到成都,在四川大學短期任教後前往昆明,從1938年夏起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46年春吳大猷應當時政府的邀請,赴美國考察戰後科學發展的情況,並計劃籌設科學研究的機構。他帶到美國的助手,有朱光亞和李政道兩人。1947年擔任密歇根大學客座教授,1948~1949年期間,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後又在紐約大學兼課。1949年秋接受加拿大國傢研究院的邀請,到該院工作。1963年回美國在紐約佈魯克林理工學院任教,1965年轉任紐約州立大學(佈法羅分校)物理學與天文學系主任。1956年以後,經常回臺灣講學,1967年起在臺灣擔負策劃及推動科學發展的重任。1984年初擔任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吳大猷在北京大學任教的 3年中,除開設理論物理、古典力學(即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等課程外,並開始在大學中開展科研工作,推動瞭光譜學的研究工作。在初創的工作條件下,他自己就先後發表過14篇論文。1939年吳大猷綜合其研究成果,撰寫專著《多原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在上海出版,作為慶祝北京大學建校40周年的紀念。吳大猷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期間,以講授近代物理最為出色。盡管戰爭年代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很惡劣,他依然堅持進行科研工作,發表瞭17篇論文;並認真指導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培養出一批物理學的人才,其中許多人創造瞭優異的成績。

  吳大猷在加拿大國傢研究院領導理論物理組,研究院每周都有討論會,並邀請國際著名學者參加,進行專題討論。由於任務明確,他在十幾年中間發表瞭50多篇論文,同日本物理學傢大村充合作寫成 The Quantum Theory of Scattering(《散射的量子理論》)專著,於1962年出版。吳大猷受任紐約州立大學(佈法羅分校)的物理學和天文學系主任後,銳意改善系的面貌,加強教師陣容和理論物理的研究工作,隻用瞭3年時間,就顯著地提高瞭這個系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他任職的十幾年間,培養出一大批人才,包括不少中國學生。因此在他70歲時,該系的同事組織力量,由藤田繁司主編、編輯出版The Ta-you Wu Festschrift: Science of Matter(《吳大猷紀念文集:物質科學》)以作紀念。

  1975年吳大猷將他歷年教學講稿整理成《理論物理》,計7冊:①古典動力學、②量子論與原子結構、③電磁學、④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⑤熱力學、氣體運動論及統計物理學、⑥量子力學(兩冊),在臺灣出版。這部書由李政道介紹在北京重印,並寫瞭序言,李政道在序言中指出:“他的這一部《理論物理》,包括瞭‘古典’至‘近代’物理的全豹,1977年初,在臺灣陸續印出。這幾年來對該省和東南亞的物理教學界引起瞭很大的影響。”

  1983年 6月吳大猷參加瞭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太平洋地區物理學大會,這是亞太地區物理學傢一次空前盛會,使遠隔重洋的同事、師生和同學歡聚一堂。其中吳大猷、周培源等是西南聯合大學的教授,楊振寧、黃昆、李蔭遠等是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