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潤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具有富鋁化、富鐵鋁化和富鐵化作用的土壤總稱。是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以前,陸地表面未受冰川和新沖積物影響,在高階地上高度風化發育的古老自成型土壤。廣泛分佈在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中部、澳大利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等低緯濕潤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成因 熱帶和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不僅土壤原生礦物分解強烈,次生鋁矽酸鹽也進一步分解,矽酸和鹽基大量被淋失,鐵、鋁等氧化物物相對積聚,有時形成網紋或鐵盤。反映土壤富鋁化作用強度的標志,一般用粘粒(小於0.002毫米或小於0.001毫米)全量化學組成中,氧化矽與鐵鋁氧化物分子比值(矽鐵鋁率),或氧化矽與氧化鋁的分子比值(矽鋁率,Ki值)表示,Ki值愈小表明富鋁風化度愈高。鐵鋁土的Ki值一般小於2.5(磚紅壤小於2),均低於其他各類土壤。蘇聯Н.Н.羅佐夫等1979年提出以土壤膠體中的 Al2O3:Fe2O3比值作為區分不同鐵鋁土類型的指標。土壤膠體主要粘土礦物為一水軟鋁石、三水鋁石、水鋁礦、高嶺石、赤鐵礦、針鐵礦以及少量水雲母和石等。典型鐵鋁土的土壤風化殼厚度可達10米至數10米,質地粘重均一、層次分異不明顯。土壤顏色除表層外,多為紅色,變異色調可為紅黃、棕黃等,富含鐵錳礦物的土壤呈深紅色。土壤陽離子交換量低,鹽基極不飽和,呈強酸性反應。在發育完好的土層中除鐵、鋁、錳、鈦氧化物含量較高外,常有遊離的鐵、鋁存在。土壤有機質分解迅速,含量偏低,腐殖質組成以富裡酸為主。

  類型 法國G.L.奧貝爾於20世紀50年代,將非洲的磚紅壤和磚紅壤性土壤,改稱鐵鋁土和鐵鋁性土壤。60年代正式應用富鋁土、鐵鋁土和氧化鐵質土等名稱。美國土壤系統分類(1975)中,把鐵鋁土分別歸屬老成土和氧化土土綱。中國土壤分類(1978,1984)中,鐵鋁土綱劃分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和燥紅土類(見圖)。①磚紅壤。僅分佈在中國的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及臺灣省南部熱帶地區。粘粒的矽鋁率為1.5~1.8,粘土礦物主要是高嶺石、三水鋁石及赤鐵礦,陽離子交換量小於10毫克當量/100克土,pH4.0~5.5。②赤紅壤(或磚紅壤性土)。分佈於南亞熱帶,成土過程處於磚紅壤和紅壤的過渡階段,矽鋁率1.7~2.0,土體中常見鐵錳結核及紅、黃等雜色的網狀斑紋,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陽離子交換量為10~15毫克當量/100克土,pH4.5~5.5。③紅壤和黃壤。廣泛分佈於中亞熱帶,紅壤矽鋁率2.0~2.5,粘土礦物以高嶺石、水雲母或石為主,並含赤鐵礦,陽離子交換量小於25毫克當量/100克土,pH4.5~6.0,底部常見網紋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以下。黃壤主要性狀與紅壤一致,僅剖面色澤呈黃色,尤以心土層為甚,粘土礦物以石、水雲母和多水高嶺石為主,並含針鐵礦、褐鐵礦及無定形氧化鐵。有機質含量較高,可達5~10%。

燥紅土剖面(海南島西南部)

  研究意義 鐵鋁土是世界重要的土壤資源之一。在其他國傢鐵鋁土多被利用為遊墾、粗放牧業和經營農業等。主要栽植菠蘿、香蕉、咖啡、椰子、橡膠、甘蔗、柑橘、茶葉等熱帶經濟作物。中國主要利用其發展熱帶果木、橡膠及藥用植物。在紅壤地區發展油茶、竹、杉等經濟用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