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C.赫林和J.K.高爾特發現,直徑約2微米的錫晶體細絲具有理論所預測的強度。許多材料(如Zn、Cd、Mg、Hg、K、Fe、Co、Ni、Cu、Au、Ag、Pt、Si、Ge以及某些氧化物、碳化物、金屬鹵化物、石墨、聚合物等)的晶體細絲也具有這一特性,其強度比相應的大塊晶體大100~1000倍,但當直徑增加到10~20微米以上時,其強度又降低到和大塊材料的強度相近,這種直徑為微米數量級的晶體細絲叫做“晶須”。許多金屬晶須的拉伸曲線具有十分明顯的屈服點點,如銅晶須,其屈服應力與流變應力之比高達80:1。因其高強度是不穩定的,給實際應用造成瞭困難。表列舉瞭鐵、銅、銀晶須和大塊晶體強度的比較情況。

晶須和大塊晶體強度的比較

  用金屬鹵化物氫氣還原法可以生出金屬晶須。將盛有金屬鹵化物的小槽,放入通著氫氣的加熱電爐內,約1小時便可以生出長幾厘米、直徑幾微米到幾十微米的晶須。晶須還具有優異的高溫強度和抗腐蝕性能。鐵、鈷晶須的矯頑力接近完整晶體的理論值。

  一般認為,晶須結構是完整或近乎完整的,它不含位錯或隻含一個沿軸向的螺型位錯,這是晶須具有各種優異性能的原因。晶須具有高強度證實瞭位錯理論的預言,對於探索新的提高實際材料強度的途徑頗有啟發。

  

參考書目

 C.C.Evans,Whiskers,Mills and Boon,London,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