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形海洋節肢動物肢口綱劍尾目動物的通稱。

  頭胸部背面為大而穹圓的馬蹄形頭胸甲,故稱馬蹄蟹,其體形巨大,生活在淺海或潮間帶沙灘。古生代泥盆紀極盛,現僅存3屬4種。美洲大西洋岸為美洲鱟,最大體長可達60釐米,壽命可達14~19年。亞洲太平洋熱帶海產的中國鱟,分佈於中國長江口以南東、南海沿岸至馬來半島海域。東南亞產有大鱟。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區還有一種圓尾鱟,自孟加拉灣至馬來半島、菲律賓向北分佈到北部灣的越南和中國廣西沿岸。<

  頭胸甲背面凸,略呈瓢形,馬蹄狀,前緣寬圓(雄性中國鱟前緣左右凹下),後緣中部平截,兩側角尖,向後呈三角形突出。背面有兩條縱溝,6條縱脊,另有一對不帶柄的復眼和小的中央單眼(見圖)。

腹部體節愈合,背面觀向後趨窄,側緣各有活動棘6個,後3棘有時較小。體末為粗硬的劍尾,其末端尖,有棱脊或圓柱形。頭胸部口周圍有6對附肢。螯肢在口前,短小,螯狀,由3或4節構成。第1~4對步足由6節構成,底節內側擴大為顎,末部螯狀。第1或1、2步足雄性末節為彎爪,與末第2節形成螯狀或亞螯狀,膨凸。第5步足末端變形,不呈螯狀,第5蹠節末端有4片匙狀突,為掘沙器官。腹肢6對第1對左右愈合成蓋狀,為生殖厴,覆蓋生殖孔。第2~6對腹肢左右結合,片狀外肢的後面附有許多片疊置的鰓為書鰓。

  鱟掘穴產卵於沙灘上,受精卵孵化為三葉幼體(tri-lobite larva),形似三葉蟲,但無尾刺,幼體腹部8節,腹肢4對,蛻皮後生出尾刺和第5腹肢,為幼後期,約需2月。第一年蛻皮5~6次,以後每年蛻皮2次,約經8年才達性成熟。壽命長達十多年之久。

  成體爬行於潮間帶或淺海沙底,喜潛沙內,也能遊泳於水中。鱟食性很廣,捕食小型底棲動物,也吃有機碎屑。

  鱟肉、生殖腺和卵可食,頭胸甲可作水杓。血液內含銅,食用過量會中毒。鱟的血液可制檢測細菌內毒素的試劑。近年來受到醫藥界的重視。天然鱟供應不足,已研究人工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