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床學傢。字季驊。1898年9月6日生於上海市,1966年8月14日於北京逝世。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20年獲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曾任地質調查所技正,北京分所所長,中山大學、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清華大學教授,全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地質部地礦司總工程師,地礦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5年當選)等。曾任中國地質學會首任書記、理事長等職。1936年創辦《地質論評》,並首任主編。1929~1931年他在德國從事煤巖學研究,撰寫瞭《煤巖學研究之新方法》(1930)等一系列文章,成為中國煤巖學研究的先驅。1923年他發表瞭《中國鐵礦之分類》。1963年的《論礦床的分類》首次提出瞭按礦質來源劃分礦床類型。1949年他在《古地理研究為探礦之指南》中首次論述瞭古地理環境對沉積礦床類型形成機制和分佈規律的制約關系。在預測和尋找金屬、非金屬礦產方面,他對淮南八公山煤田、湖北宜昌磷礦、福建漳浦三水型銀土礦、鴨兒峽油田、松遼油田等都作出瞭重大貢獻,並因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集體)。主要論著有《地質學》(上篇)(1924)、《揚子江下遊鐵礦志》(1935)、《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1947)、《石油地質論文集》(1957)、《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巖活躍及礦產造成之關系》(1936)、《論中國大地構造的格局》(1963)和《地質史中成礦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繼承性》(196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