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胚胎發育中最後一對鰓囊(咽囊)產生的具內分泌功能的結構。它可以產生一種使血鈣水準降低的激素。鳥類以下的脊椎動物(除圓口類和許多真骨魚外),通常有1對小的後鰓體。但有的動物隻有1個,而且一般在左側。哺乳動物沒有後鰓體,這些同功能組織混到甲狀腺內叫濾泡旁細胞或 C細胞。甚至在甲狀旁腺中也有這類細胞。

  後鰓體、甲狀旁腺和胸腺由鰓囊產生,甲狀腺由咽底部的內胚層產生,這些組織在分化上有互相演變的潛力;因此,這些腺體在結構上上混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奇怪的是,後鰓體的組織結構變化不定,即使同一種動物的也不相同。在低等脊椎動物中往往呈泡狀。可是在老年動物的萎縮的或相對不活動的甲狀腺內,則變成囊狀,而且沒有分泌作用。這種細胞還可以變成分泌粘液的組織,這表明它起源於內胚層。在哺乳動物,後鰓體可以退化到沒有痕跡,或者轉變為甲狀腺組織或胸腺組織。最近發現甲狀旁腺、胸腺和後鰓體的細胞都具有攝胺脫羧細胞的特征,所以有人認為它們來源於早期胚胎的神經嵴。

  雖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有人記述過後鰓體,但是,關於後鰓體的功能卻很少瞭解,1954年,拉斯金和雷森佈洛姆發現墨西哥洞魚長期養在黑暗條件下會使骨骼變形,同時後鰓體增生。到70年代科普等人從雞和其他動物(包括鯊魚)中制取得後鰓體的浸出物給大鼠註射,可使血鈣降低。這種引起低血鈣的激素是由32個氨基酸組成的一種多肽,叫降鈣素。各種動物的後鰓體及哺乳動物的甲狀腺中所含降鈣素的量不同,以單位體重來說,雞、火雞、豬、鼠、鯊魚的後鰓體(或甲狀腺)中含量較多(每千克體重約0.2~0.8單位),龜和蛙的含量較少(每千克體重約0.001~0.006單位)。各種動物的降鈣素的氨基酸順序也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