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植物的1門,藻體含有葉綠素a、葉綠素d、葉黃素和胡蘿蔔素,以及大量的藻紅蛋白和藻蘭蛋白,常因其含量不同,使藻體出現不同的顏色,鮮紅和粉紅,紫,紫紅或暗紫紅色等。有性生殖高度特化。約有760屬,4410種,絕大多數海產,少數生於淡水;分佈於世界各地,包括極地。中國已知有127屬,300種,分佈於南北各海區。淡水種類極少。

  形態特徵 植物體外形多樣,除少數是單細胞或群體外,絕絕大多數為多細胞體,其中有簡單的單列細胞或多列細胞組成的絲狀體,或由許多藻絲組成的圓柱狀、亞圓柱狀、葉狀、囊狀或殼狀,分枝或不分枝的宏觀藻體,其中的少數鈣化。藻體直立或匍匐,基部由假根狀分枝絲體或多細胞盤狀固著器固著於基質上。由藻絲組成的藻體有兩種類型:①單軸型,藻體中央有一中軸絲,由它向周圍各方生出側絲組成皮層;②多軸型,藻體中央是由許多中軸絲組成的髓部,再由它向各方生出側絲組成皮層。紅藻的細胞有細胞壁,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由瓊膠和卡拉膠等膠質組成,因種類而異,內層為纖維素;細胞壁內面是原生質薄層。細胞間有明顯的紋孔連結。多數紅藻的營養細胞是單核的,但某些種為多核的。紅藻內均含有色素體,形狀常隨種類而異;紅毛菜綱Bangiophyceae的種類,其色素體為星狀,內含有一蛋白核;真紅藻綱Florideophyceae 的種類,其色素體一般為帶狀或盤狀。在葉綠體內有非聚生的光合層,即類囊體。光合作用產物為一種多糖類──紅藻淀粉,小顆粒狀,附著在色素體表面或存在細胞質中。

  生殖和生活史 紅藻的生殖分為無性和有性兩種。紅藻不同於其他藻類(除藍藻類外),缺乏具鞭毛的生殖細胞。無性生殖是由藻體產生單孢子或四分孢子,它們是無性的單倍體,直接萌發為新個體;四分孢子囊的分裂方式分別為十字形、層形或四面錐形;此外,少數種類還產生雙孢子、多孢子或副孢子,它們是四分孢子的同種異形物。有些紅藻還可以利用營養細胞直接分裂或藻體本身斷裂後再生,但是很少。紅藻門的有性生殖均為卵式生殖。紅藻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精子囊,每個囊中有一個精子;雌性生殖器官稱為果胞,是一個燒瓶狀的單細胞,內有一個卵,其上端延伸為絲狀突出體,稱為受精絲;精子釋放後,能被動地隨水流動,到達受精絲並貼附其上,受精過程系精子附著處壁融化,精子核進入受精絲,到達果胞內與卵核結合為合子。受精後的合子直接分裂或間接通過輔助細胞形成產孢絲,由產孢絲再形成果孢子囊,許多果孢子囊集生成為果孢子體,一般稱囊果。囊果具果被,由雌配子體分裂而成的果被包圍;有的不具果被,前者常具有1~2個囊孔。紅藻的絕大多數種類,都有三個世代的藻體進行世代交替,即孢子體世代,配子體世代和果孢子體世代。配子體產生單倍的精子和卵子,二者結合為合子,形成雙倍的果孢子體,寄生於雌配子體上,產生雙倍的果孢子;果孢子萌發成為孢子體,孢子體在四分孢子形成時進行減數分裂,四分孢子萌發成雌、雄配子體,雌雄同體或異體(見圖)。

  習性與生態 紅藻一般為喜陰植物,生長的深度可達200米;在潮間帶則多生於巖石的背陰處,石縫或石沼中,也有少數喜生於暴露的風浪大的巖石上。大多數種類固著於巖石上或其他生長基質上,也有附生或寄生在其他藻體上的。

  經濟價值 紅藻中,有一些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用種類如紫菜、麒麟菜、海蘿等。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濟種類,用來提取瓊膠和卡拉膠,如石花菜、江蘺、麒麟菜等屬植物。

  分類 紅藻門內有紅毛菜綱(Bangiophyceae或稱原紅藻綱Protoflorideophyceae)和真紅藻綱(Florideo-phyceae),前者包括4個目:即紫球藻目(Porphyri-diales),紅刺藻目(Rhodochaetales),彎枝藻目(Comp-sopogonales)和紅毛菜目(Bangiales);後者包括6個目:即海索面目(Nemaliales),隱絲藻目(Cryptonemiales),杉藻目(Gigartinales),紅皮藻目(Rhodymeniales),掌藻目(Palmariales)和仙菜目(Ceramiales)。近來,真紅藻綱的分類除瞭上述6個目外,還增加瞭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石花菜目(Gelidiales),柏桉藻目(Bonnemaisoniales)和珊瑚藻目(Corallin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