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至十八世紀法國四代相繼的天文學傢傢族。

  G.D.凱西尼(Giovanni Domennico Cassini,1625~ 1712) 1625年6月8日生於意大利因佩裡亞的佩裡納爾多,1712年9月14日卒於法國巴黎。早年曾在熱那亞等地求學。從1650年起,任波洛尼亞大學天文學教授十九年。1664年7月觀測到木星衛星影凌木星現象,由此,他得以研究木衛的轉動和木星本身的自轉。他描述瞭木星表面的帶紋和斑點,正確地把它們解釋為木星的大氣現象;還說明瞭木星外形呈扁圓狀。1666年,他測定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40分(與今天公認的精確值約差3分)。1668年刊佈第一個木衛星歷表。1669年2月25日應法王路易十四之請,前往巴黎參加皇傢科學院工作。1671年巴黎天文臺落成,他成為這個天文臺的領導人。1673年入法國籍。在巴黎天文臺,他用當時世界第一流的望遠鏡發現瞭土星的四顆新衛星:土衛八(1671年)、土衛五(1672年)、土衛四和土衛三(均為1684年)。在此之前,隻有惠更斯發現瞭一顆土星衛星(土衛六,1655年)。1675年,發現土星光環中間有一條暗縫,後稱卡西尼環縫。他猜測,光環是由無數小顆粒構成。兩個多世紀後的分光觀測證實瞭他的猜測。1671~1679年,他仔細觀測瞭月球的表面特征,1679年送呈法國科學院一份大幅月面圖,在一個多世紀內始終沒人能在這方面超過他。從1683年3月起,他系統地觀測研究瞭黃道光,正確地猜測到它是無數極細微的行星際微粒反射太陽光造成的,而不是什麼大氣現象。他於1672年火星沖日期間測定瞭它的視差。當時他與皮卡德在巴黎,J.裡奇在法屬圭亞那的卡宴同時觀測,結果測得火星視差為25″,並由此推算出太陽視差為9.5,這是當時最接近真值的數據。他在巴黎,繼續測定木星自轉周期,測得的數值是9小時56分,與實際情形相當吻合。

  G.D.卡西尼在理論上是保守的,是最後一位不願接受哥白尼理論的著名天文學傢。他反對開普勒定律,認為行星運動的軌道不是橢圓而是一種卵形線,即卡西尼卵形線──到兩定點距離之乘積為常數的動點軌跡,為四次曲線。他拒不接受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反對羅默關於光速有限的結論。這種保守傾向對他的繼承者影響很大。

  J.卡西尼(Jacques Cassini,1677~1756) G.D.卡西尼之次子,1677年2月18日生於巴黎,1756年4月15日卒於瓦茲省克萊蒙附近的蒂裡。他接任巴黎天文臺的領導人,繼承他父親生前從事的子午線弧長實測工作。和G.D.卡西尼一樣,他錯誤地認為地球的赤道半徑小於極半徑。J.卡西尼也是一位優秀的觀測者,曾獨立發現恒星大角(牧夫座α)有自行。然而,他不顧自己的許多觀測結果與G.D.卡西尼的理論不相一致,卻仍然竭力為他父親辯護。他雖然接受瞭哥白尼的觀點,卻仍然激烈反對牛頓的引力理論。

  C.F.卡西尼和J.D.卡西尼 C.F.卡西尼(César Francois Cassini de Thury,1714~1784)亦稱蒂裡的卡西尼,J.卡西尼之次子,1714年6月17日生於蒂裡,1784年9月4日卒於巴黎。他繼其父領導巴黎天文臺。1771年正式設立巴黎天文臺臺長一職,C.F.卡西尼即任臺長。他逝世後,此職又由他的獨子J.D.卡西尼(Jacques-Dominique Cassini,1748~1845)繼任。J.D.卡西尼1748年6月30日生於巴黎,1845年10月18日卒於蒂裡。

  C.F.卡西尼和 J.D.卡西尼曾分別觀測瞭1761年和1769年的金星凌日。他們的保守傾向雖已減少,但對天文學的貢獻卻不及前兩代卡西尼。他們在地理學、大地測量學方面做瞭許多研究,在測量和繪制高精度法國地形圖的巨大工程中,起瞭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