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作中使用的收集、存儲、識別、處理地質資訊,解釋和推斷地質現象的器具。地質資訊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宏觀方面包括大地構造、地形、地貌、地層、地球物理場、巖石和礦物的各種物性參數,土壤和水域中化學元素的含量與分佈情況等;微觀方面包括巖石、礦物的光片和薄片在顯微鏡下呈現的物質組成、結構和演變特徵,元素的裂變徑跡等。地質信號的波譜視窗,從γ射線開始,經X射線、可見光、紅外輻射、雷達波,到甚低頻波,遍及各波段。地質信號往往十分微弱,被淹沒在強大的雜訊與幹擾背景之之中。電信號有時隻有百分之幾微伏,元素含量有時隻有十億分之幾。因此要求提取和處理這些地質信息的儀器要有極高的靈敏度、分辨能力和抗幹擾能力。

  地質儀器種類繁多,其工作原理幾乎涉及物理和化學的各學科,同時又是地球科學知識與電子技術、微弱信號檢測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光技術、航空與航天技術等多種高科技相結合的產物。

  發展簡史 最早的地質儀器大多是光學儀器或機械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的應用,導致瞭地磁偏角的發現。它同長期以來使用的鐵錘和放大鏡,一直是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工具。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就是一種機械式地震儀。機械式磁力儀差不多使用瞭400年之久。常規化學分析方法(如重量法、滴定法等)的儀器,使用歷史也很久,有的沿用至今。

  1906年制造成功的三極管使人類步入電子時代,地質儀器也由此迅速發展。儀器的測讀系統經歷瞭電子管和晶體管兩代。早期采用反饋技術來提高穩定性和輸入阻抗等技術指標,利用電磁屏蔽和各種模擬濾波器來抗幹擾和作原始的數據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離散時間信號處理理論和統計通信處理理論逐漸成熟;60年代集成電路出現,使這些理論的應用成為可能,地質儀器向數字技術方向發展,並開始使用相關接收、鎖相接收、匹配濾波、多次平均等技術解決強幹擾背景中微弱信號的檢測和估值問題。

  60年代後期,計算機技術開始引入地質研究,被用於地質數據采集、處理、運算、地質圖件繪制,地質資料的推斷解釋等多方面。野外或室內采集的原始數據,先記錄在數字磁帶或磁盤等媒介中,經過校正、偏移、濾波、延拓、微分等處理,提取有用信息,用以建立數據庫,或作進一步的分析和運算。計算或處理的結果,可用於繪制各種地質圖件。在推斷解釋方面,利用人機聯作方式,采用圖像綜合技術,與多元統計或模糊數學結合,據以劃分礦帶、古生物帶、巖性巖相帶、判別礦與非礦等。人工智能在發展地質專傢系統方面也取得瞭顯著進展。

  70年代後期,使用瞭微型計算機,野外或室內儀器由簡單的數據采集系統,發展到具有操作管理、故障自檢、現場或實時處理、成圖等功能,並能進行一定的解釋推斷。

  地質儀器的靈敏度隨著物理學的進展而不斷提高。如1945年發現核子旋進信號前,機械式磁秤的靈敏度隻有幾百納特,而50年代初,高分辨率的核子旋進磁力儀,靈敏度約為0.1納特。1957年,利用塞曼效應研制的光泵磁力儀,首次用於地球物理測量。一般靈敏度在10-3103赫茲范圍內可達10-3納特。70年代後期,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制成的超導磁力儀靈敏度比光泵磁力儀高1~2個數量級以上。

  地質儀器的另一個方面的重要發展與遙感技術的應用有關。地質遙感技術是找礦、找水、找油(氣)和地熱勘查等地質工作的先進手段。有些礦體(如銅、鉛、鋅、煤等),有特殊的熱異常,可以通過紅外遙感發現;利用霧狀異常和構造圈閉可尋找石油;利用色調異常可以找水;利用人造衛星上不同波段的遙感裝置測得地殼、地幔和地核的重力、磁力異常,可以研究地球內部構造。遙感技術包括3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遙感信息收集系統,其儀器裝備包括傳感器和運載工具。傳感器有:①能以攝影方式同步取得同一目標物反射多波段信息的多光譜照相機;②采取掃描方式獲取目標物本身發射中遠紅外信息的紅外掃描儀;③用掃描方式同步取得同一目標物反射或發射多波段信息的多光譜掃描儀;④通過掃描取得目標物本身發射微波信息的微波掃描儀;⑤通過掃描取得目標物散射雷達脈沖回波信息的微波雷達等。運載工具有:遙感汽車和遙感高塔等,屬地面遙感運載工具;飛機和氣球,屬航空運載工具;資源火箭、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屬航天運載工具,主要是使用飛機和衛星作為運載工具。第二個系統是遙感信息接收和預處理系統,即地面系統,包括遙感信息的接收、記錄、預處理和貯存用的儀器裝備。第三個系統是遙感資料的分析解釋系統。

  遙感技術發展很快。衛星類型將向高質量、長壽命、能往返和專業化發展;世界各國將各自建立多功能、綜合性的地面接收系統,遙感信息的獲取、傳送和接收技術將更加實時和快速;專業化的衛星(如陸地衛星-D)的發射將能提供更豐富的地質信息。

  可以說,離開地質儀器就沒有地質科學的深入發展。例如,顯微鏡在地質學中的應用結束瞭歷史上關於巖石成因的水成說與火成說之爭。又如根據下地殼地震波速特征,地質學傢們曾長期認為,地殼巖石相當於輝長石,然而高溫高壓實驗表明,穩定的巖石應更接近於榴輝巖和石榴子石變粒巖。地質科學與地質儀器的發展常常是相輔相成的。例如,30年代晶體化學在地學中的應用,使分析測試儀器進入地學儀器的行列。電子顯微鏡、電子探針等高精度儀器的出現,使微礦物學、微觀結構及微區分析技術迅速發展,成為地質學新的分支學科。

  地質儀器正朝著多功能、多參數、多信息、具有綜合處理功能的智能化系統的方向發展。

  分類 按照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地質儀器大體上可分為以下3類:

  ① 用於研究地球組成物質的儀器。在樣品化學特征(成分與分配等)研究方面,除常規的重量法、容量法、比色法所用設備外,常用實驗室精密儀器有各種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等。這類儀器能測定60~70種微、痕量元素,檢出限可達到ppb級。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光譜儀是矽酸鹽全分析、化探樣品中多元素分析和難溶元素分析的重要儀器,檢出限一般為ppm級。電感偶合等離子體光量計的分析質量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相當,但能同時測定包括15個稀土元素在內的30~60種元素,動態范圍可達4~6個數量級。采用中子活化法的多道γ能譜儀,檢出限低達10-910-10米,在痕量和超量元素分析中具有優勢。測定陰離子、酸根、官能團的離子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和紅外光譜儀等也都用於地球物質成分的分析。

  在巖石礦物的鑒定與結構研究等方面,雙目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幹涉顯微鏡等仍是快速初步鑒定,進行宏觀描述以至研究顯微構造的基本工具。由電視攝像機、微型計算機等組成的全自動圖像分析儀,是對巖礦薄片或光片圖像幾何要素進行定量測定的工具。它可以提供如沉積物的粒度、形態、基質和孔隙度等方面的數據,還可對巖石的礦物組成作模式分析,以及研究衛星圖片等。

  X射線衍射儀是礦物晶體結構研究的主要儀器,能快速有效地鑒定礦物,或者為研究礦物形成的歷史,提供變形和輻射損傷等信息。利用電子衍射成像的透射電子顯微鏡,能夠對直徑20納米的微區進行形態、成分和結構等綜合研究,分辨率達0.1納米。另外,透視電子顯微鏡的應用,使對礦物晶體缺陷及其地質力學和地質構造意義的研究又深入瞭一步。

  掃描電子顯微鏡景深大,能獲得三維圖像,二次電子圖像分辨率小於10納米,能用來對樣品的形貌、成分、結晶學及其他性質進行觀察和分析。樣品不需專門制備,原始狀況不會受到破壞。

  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與掃描電子顯微鏡類似,但樣品需制成薄片或光片,分辨率為1微米。主要用途是對礦物作定量化學分析,研究化學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的變化,對光片或薄片中的細小礦物作定位或就地鑒定,檢出限約為100ppm。離子探針分析儀能提供無機地質樣品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數據,檢出限約為1ppm。激光探針能給出無機和有機地質樣品和同位素組成信息,檢出限為1~10ppm。原子探針能對樣品中原子序數大於4的元素(用光譜)作不破壞樣品的微量元素成分分析,檢出限1~100ppm。同步加速器輻射分析,能補充質子探針不及的輕元素成分分析,檢出限可低達幾百個ppb。拉曼探針則是利用拉曼光譜鑒定礦物,作結構分析。

  以近代固體物理為基礎,通過研究礦物晶體的微觀結構和精細結構來研究巖石、礦物的形成、特征物理性質的有核磁共振譜儀、電子順磁共振譜儀、晶體場光譜儀和穆斯堡爾譜儀等設備。

  根據巖石礦物的物理性質進行鑒定的儀器有差熱分析儀和居裡點測試儀等。前者根據差熱反應曲線的峰谷點溫度鑒定礦物,後者用於測試鐵磁性礦物。

  為適應野外作業或小型實驗室的需要,還出現瞭輕便儀器,包括手提式X-熒光分析儀、可攜式發光礦物分析儀。此外,還有用於測定特定指示元素的測汞儀、測氡儀等,用於生物地球化學勘查的取樣器,收集空中微塵的航空微跡系統等。(見彩圖)

EPMA-8705型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

  ② 用於研究地球構造的儀器。隨著地質學和地質工作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涉及地球深部及掩蓋地區(包括海底),必須使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查的方法和儀器取得必要的地質信息,使用遙感技術取得地表構造的大片直觀影像和深部資料。

  地球物理勘探儀器包括地震勘探儀器、磁法勘探儀器、重力勘探儀器、電法勘探儀器、核法勘探儀器、測井儀及物性研究等方面的儀器。

  地震勘探儀器是記錄地面振動的儀器。根據地震勘探儀器記錄到的彈性波在地下的傳播特性,可探明地質構造,區分地層,推斷地球內部物理性質以及監測地震活動。地震勘探儀器分天然地震儀和人工地震儀兩類。天然地震儀主要用於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研究。人工地震儀用於記錄人工爆炸或其他可控震源激發的震波,在地震勘探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領域使用,以獲得包括巖石類型等在內的區域和局部構造的詳細資料。按照不同用途分為石油勘探地震儀、工程淺層地震儀,以及用在地震工程中的強震儀等(見地震勘探儀器)。

  磁法勘探儀器是測量磁場強度和磁性參數的儀器。根據磁測數據,可以劃分巖性,發現和追蹤斷裂構造,研究基底構造,居裡點深度界面以上磁性變化及其結構形態等(見磁法勘探儀器)。

  重力勘探儀器是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儀器。它以地下巖(礦)石密度差為依據,提供大地測量、地球物理及地質勘探和空間技術所需的重力資料(見重力勘探儀器)。

  電法勘探儀器是利用自然電場、大地電磁場或人工電流場,測量地殼中巖石、礦石的電磁學性質的時間域或者頻率域響應的儀器。測取頻域特性的有各種電阻率儀、頻率測深儀等。時間域儀器測取大地的自由響應特性,各種瞬變電磁儀以此為依據。地質雷達及無線電波透視儀也可用來研究地質情況;地電化學探測儀是將電法與化探相結合的儀器(見電法勘探儀器)。

  核法勘探儀器是測量地殼內放射性元素輻射的或通過人工激發由非放射性元素輻射的射線的儀器。可以用來查找放射性礦床及其共生的金屬礦床,尋找油氣圈閉構造、基巖裂隙水,以及地質填圖,在工程中探查隱伏斷裂等。常用儀器有 α和γ輻射儀、能譜儀、射氣儀、X射線熒光分析儀、熱釋光劑量儀、徑跡掃描儀以及室內樣品分析用的各種放射性測量儀器(見核法勘探儀器)。

  鉆探機 是在掩蓋地區(包括水下)為取得實物,必須使用鉆機,鉆機按深度、鉆孔口徑、鉆進方法、沖洗液種類等劃分有多種類型(見鉆探機)。

  勘探地球物理測井儀器是運用物理學原理和方法,沿鉆孔(鉆井)剖面測量巖石的物性參數的儀器。按所利用的巖石物理性質不同,分為電法測井儀器、磁法測井儀器、聲波測井儀器、放射性測井儀器、熱測井儀器和重力測井儀器等。根據所測各種地質參數,可劃分鉆井剖面的巖性,評價(油)氣、水層,發現礦藏,確定礦層含量、品位,研究地質構造、沉積環境以及檢查井下技術狀況等。

  ③ 用於研究地球演變過程或地質事件年齡的儀器。根據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原理而建立的同位素地質年代測定法,以及通過測定穩定同位素的比例來確定巖石或礦石中某些成分的來源的方法。所使用的儀器有各種超高真空、高精度的質譜儀和離子探針,以及制備樣品所需設備。用於地質年齡測定的還有裂變徑跡法和熱釋光劑量法所用的儀器,包括顯微鏡、自動圖像儀、熱釋光劑量儀等。

  測定巖石的天然剩餘磁性,分析它們的磁化歷史,可以研究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確定巖石年齡、研究巖石地質史等。測量巖石剩餘磁性的儀器有無定向磁力儀、旋轉磁力儀、超導磁力儀及相應的退磁設備等。

  高溫高壓實驗設備是為地球的起源及演化理論模式等問題提供科學實驗數據的重要工具,用來進行地殼和地幔中巖漿巖類及其礦床成因模式的實驗研究,地球深部物性、相變和相互關系的實驗研究,變質作用及交代作用的實驗研究等。常用的高溫高壓設備如熱液反應裝置,可在500℃以下,0.1吉帕壓力下工作;冷封口式高溫高壓水熱設備,可在1050℃、1吉帕壓力的狀況下工作。金剛石壓砧高壓裝置,利用強爆炸方式,能在瞬間提供相當於地幔到地核的壓力:1000℃,25吉帕或25℃,172吉帕(見實驗巖石學)。

  除以上幾方面外,地質工作所需的儀器還包括:海洋地質調查需用的導航、定位、測深設備;觀察地球自轉、極運動等用的甚長基線射電幹涉儀;進行各種模擬實驗的儀器設備以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需用的靜力觸探儀、測檢儀、地下管道探測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