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式大致如下:

  ①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瞭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巖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巖層、巖體或巖性組合(巖性段、巖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征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② 根據所佈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佈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準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巖層和構造線的走向佈置路線,稱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巖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瞭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瞭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③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