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基本概念,人類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範疇是人類在一定歷史時代理論思維發展水準的指示器,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網上紐結。各門具體科學都有各自的範疇體系。哲學範疇不同於各門具體科學的基本概念,它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問題的反映,而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過程最本質、最普遍的聯繫的反映。哲學範疇對各門具體科學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範疇一詞語出希臘文,原指表達判斷的命題中的謂詞。漢語““范疇”是取《洪范》中“洪范九疇”的意思。主要指分類。古希臘哲學傢亞裡士多德第一次對范疇體系進行瞭較系統的整理和研究。亞裡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將單個的詞分為10類即他所說的10個范疇:實體、數量、性質、關系、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等。哲學范疇從產生時起,就一直同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相聯系。在I.康德哲學中,范疇是先驗的並僅僅是主體規定,即知性自身先天具有的純概念。它是整理感性材料的直觀形式和悟性形式。康德的范疇有12個,分成4類:①量的范疇(統一性、多樣性、全體性);②質的范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③關系的范疇(依附性與存在性、因果性與依存性、交互性);④樣式的范疇(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G.W.F.黑格爾在《邏輯學》一書著重研究瞭范疇的運動和轉化。他按照“正、反、合”的程序來安排范疇的結構,推演范疇的轉化。在他看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范疇,前者潛在地包含著後者,後者則以揚棄的形式包含著前者。從而揭示瞭范疇之間的辯證關系。但是,黑格爾對范疇本性的理解是唯心主義的,他把范疇看作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和自我認識的產物。這種觀念否認瞭范疇的形成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取消瞭范疇內容的客觀性。唯物辯證法是對人類歷史的實踐和認識經驗的科學概括,是一個嚴密的范疇體系,這些范疇包括:單一、特殊、普遍、形式、內容、本質、現象、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等等。

  范疇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范疇作為思維的形式是主觀的;范疇的內容則是客觀的,范疇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對現實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的概括。范疇也是主體和客體聯系的紐結。客觀世界普遍的關系結構,通過億萬次實踐,內化、積淀為人的思維的穩定的范疇結構,形成瞭范疇體系,成為人們在更深的層次上把握外部世界的中介環節。認識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形成概念、范疇的過程。這一過程標志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和自覺性的增強。在認識過程中,范疇使知覺、經驗、知識條理化,通過范疇的作用,主體在思維中逼近、復制客體,使認識經過實踐檢驗而走向客觀真理。

  任何范疇都是包含諸種要素的概念系統,范疇的本質表現在構成它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中。諸種范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對立的范疇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和轉化。原因和結果、同一和差別、現象和本質等辯證法范疇的對立不是絕對的,其中一極作為胚胎存在於另一極之中,在一定條件下一極就轉化為另一極。哲學和各門具體學科正是通過范疇的這種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構成瞭它們自身的范疇體系。隻有通過范疇體系,才能有條件地、近似地反映永恒運動和發展的客觀世界。任何范疇都是確定性和流動性的辯證統一,范疇體系的結構是歷史的、變化的,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以往的范疇是人類認識史的概括,是一定歷史階段科學認識成果的凝結。隨著客觀現實的發展和科學認識的進步,不僅范疇的數量和內容日益豐富,而且由於個別范疇的意義和地位的改變,也會引起整個范疇體系結構的變化。建立范疇體系的基本原則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即整個范疇體系的邏輯發展順序以簡化和揚棄的形式包含、再現著事物形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