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固有的特性,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發生相互作用時,以自身的變化再現他物某些特點。通常指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觀念的形式對客體及其規律和特性模寫、複製和再現。這是物質一般反映特性的最高級、最複雜的表現形式。“反映”這一概念是唯物主義認識論揭示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認識客體的關係的範疇。

  反映在不同的物質系統及其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具有低級和高級、簡單和複雜的不同類型和特點,並在同一反映類型中,往往又區分為不同的具體反映形形式。

  無機界的反映是最初級的反映類型。它是無機物體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反應,表現為無機物在形態、結構和特性等方面所產生的變化。

  生物界的反映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系統,即生命現象的反映類型。生物的反映以適應周圍復雜多變的環境為主要特點,是同生物的活動和生存條件密切聯系的。生物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彼此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動性、選擇性,並通過新陳代謝、自我更新,保持自身的質的穩定性、完整性。生物反映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水平,如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物感覺和作為各種感覺集合的動物心理等。

  人類社會的反映是生命系統中更高級、更特殊的反映類型。社會反映包含著生物反映的一切特性和形式,並具有新質的獨特特征。社會的反映同人的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和語言密切相關,以反映的能動性、創造性為其主要特點。社會意識是社會反映類型的主要形式,它是具有復雜結構和層次的社會精神系統。因此,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時,又有再現社會生活的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自然界具有的反映特性,創造出用於通訊、管理等自動化裝置的人工反映系統,在社會反映類型中越來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反映”這一范疇,在唯物主義認識論中占有重要地位。“意識總是反映存在的,這是整個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列寧選集》第2卷,第330頁)。在認識論中,存在著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唯心主義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否認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與此相對立,唯物主義以承認事物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把人的感覺、知覺、表象和一般意識看作是客觀實在的映象,把人的認識看作是客體的作用在人腦中引起的反映。反映論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最重要的原則,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沒有把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沒有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應用於認識的過程和發展,因而它所理解的反映具有直觀的性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各種反映類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瞭社會的人的反映同生物反映的區別和聯系,科學地闡明瞭認識的實踐基礎和辯證性質,對反映作瞭唯物辯證的理解,從而創立瞭以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為原則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反映是揭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表現認識辯證性質的范疇。它指明,認識不是主體純粹主觀的創造,而是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主體對客體及其規律、特性的能動的反映。這種能動的反映包括兩方面:①主體的反映來自客觀事物,客體是主體反映的原型,沒有客體,沒有主體的客體的相互作用,就沒有主體的反映;②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不是直觀式的機械再現或簡單的翻版,而是主體以客觀現實為前提,在實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要求,對客體能動地復制、模寫和映象,形成新觀念、新思想的創造性過程。因此,認識又具有在反映客觀基礎上的主觀性。就是說,認識既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認識的這種辯證性質通過反映范疇揭示出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范疇把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統一起來,正確地揭示瞭反映的特性。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人的主觀思想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符合,就是在反映的形式中實現、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