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E.杜林的鬥爭中所寫的論戰性著作。原名《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論文形式陸續發表在《前進報》上。1878年7月在萊比錫出瞭單行本第一版,書名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該書在恩格斯生前發行過3版,恩格斯逝世後以各種文字在全世界大量翻譯出版。1878年10月德國政府把它列為禁書。在中國,1936年也被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反杜林論》部分篇章章的中譯文,最早發表在1912年上海《新世界》半月刊上,篇名為《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這部著作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1930年11月由上海江南書店出版、吳黎平翻譯的《反杜林論》。後來,中國共產黨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根據德文重新翻擇,1970年出版瞭單行本,並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初,打著社會主義改革者旗號的杜林,向馬克思主義發動瞭全面的進攻。這不但沒有遭到應有的回擊,反而得到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一些領導人的支持和保護。為瞭粉碎杜林的進攻,維護黨的統一和團結,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恩格斯放下從事多年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工作,投入瞭批判杜林的戰鬥。

《反杜林論》第一版扉頁

  馬克思大力支持和贊助瞭恩格斯批判杜林的鬥爭。他不僅聽恩格斯念過《反杜林論》的全稿,還親自為該書撰寫瞭政治經濟學編中《〈批判史〉論述》一章。

  主要內容 著作由“引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幾個部分組成。“引論”闡述瞭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過程,指出唯物辯證法使馬克思作出瞭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這兩大發現,而兩大發現又使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變成瞭科學。

  “哲學”編批判瞭杜林在科學分類問題上的先驗主義觀點,指出瞭“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闡述瞭“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批判瞭杜林在物質存在形式問題上的形而上學觀點,闡明瞭“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等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此外,還批判瞭杜林在道德和法方面的錯誤觀點,批判瞭杜林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歪曲和攻擊,闡明瞭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提出辯證法不是證明的工具,而“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

  “政治經濟學”編和“社會主義”編批判瞭杜林的庸俗經濟學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觀點及其唯心主義暴力論。闡明瞭經濟決定政治、歷史發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基本理論。

  《反杜林論》科學地總結瞭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瞭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馬克思說,不僅普通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學知識的人,都能夠從恩格斯的正面闡述中汲取許多東西。列寧也高度評價這部著作,說它是每個覺悟工人的必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