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少好學,不求仕宦,致志學道。師事潘師正,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隱於天臺山玉霄峰。武則天聞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讚美之。唐景雲二年(711)),又奉召入宮,睿宗問以陰陽術數及理國之事,答稱“陰陽術數”為“異端”,“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所答頗合帝意,賜寶琴及霞紋帔而遣之。公卿贈詩者百餘人。玄宗於開元九年(721),遣使迎入京都,親受法籙,賞賜甚厚。開元十五年玄宗令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築陽臺觀以居之,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韜至其所居,修金籙齋;又從其所請,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他善篆、隸,自為一體,號稱“金剪刀書”。玄宗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謚貞一先生。弟子70餘人,以李含光、薛季昌為最著。

  司馬承禎吸收儒傢的正心誠意和佛教的止觀、禪定學說,闡發道教修道成仙理論,認為“神仙亦人”。人的稟賦本有神仙的素質,隻要“修我虛氣”、“遂我自然”便可成仙。他提出“易簡”的學仙方法與漸進的修真步驟,把修仙過程分為五道“漸門”,即齋戒(澡身虛心)、安處(深居靜室)、存想(收心復性)、坐忘(遺形忘我)、神解(萬法通神),總稱為“神仙之道,五歸一門”。又以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為七條“修道階次”,使其修道成仙的理論更為完備。他又把五漸門、七階次概括為“三戒”:“一曰簡緣,二曰無欲,三曰靜心。”聲言“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他認為學道須達到“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的境界。其靜心無欲的修道理論,對北宋理學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著作有《天隱子》、《坐忘論》、《修真秘旨》、《修身養氣訣》、《服氣精義論》、《洞玄靈寶五嶽名山朝儀經》、《上清天宮地府圖經》以及《太上升玄經註》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