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族固有的宗教。該族約28.6萬人(1982),主要聚居於貴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部分散居於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數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由於同漢、苗、侗、佈依、壯、瑤等族相雜處,其固有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上述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影響。

  敬神拜祖 ①“拜幹散”。敬巖神的儀式,或稱“拜眇”。水族語“幹散”或“眇”為巖神,“拜”意為敬。在水族居住的地區。凡凡有巨石聳立之處都建有巖神棚。每逢水歷五月十五日(農歷正月十五日),各傢都要帶雞、鴨、肉、豆腐、紅紙等祭品到神棚獻祭。求生子女或人畜平安者,剪紅紙一張塗以畜血奉獻,祭後在神棚聚餐。凡敬過巖神被認為有驗的,還要殺豬,請姑、舅、外婆等親戚來參加“還願”。祭祀儀式在原神棚中舉行,時間大多仍在水歷五月十五日。

  ②“拜霞”。水族語,祈雨祭祀儀式。一般相隔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在水歷十月擇吉日舉行。原先,拜霞時間各地並不一致,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共同的固定節日。祭祀儀式極為隆重。祭日,各地以宗族支系為單位,長者身穿長衫,撐紙傘,搖羽扇緩步前行,隨後由本族男子抬豬肉、米酒和糯米飯,敲鑼打鼓,分別列隊吆喝前進,按時到達古井或池沼旁的神壇。壇前豎一竹竿,竿上掛著裝有一隻雄雞的籠子。巫師(水書先生)執鞭主祭,作令雞啼和呼風喚雨的法術。如果雞鳴或下雨,參加祭祀的人一律閉傘摘帽,表示接受沐浴,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③“黑板反”。水族語,驅寨鬼儀式。一般在春夏兩季,或在發生自然災害和傳染病流行的季節舉行。以村寨為單位,集資購買狗、白雞、鴨、牛頭、豬肉以及生魚、幹魚、糯米飯、酒等為供品,請水書先生念咒,挨戶趕鬼出寨,然後全寨聚餐。餐畢,用草繩聯結若幹木刀,環繞村寨四周。在村寨大門口,用兩把大木刀搭成“鬼架子”,架上放置豬、狗、牛的下頦骨,蓋以土碗,認為可以不使惡鬼進村。驅寨鬼儀式後,寨口插有標記,三天內,禁止外人進寨,如有違禁進寨者,須承擔重新驅鬼的全部費用。

  過去,水族認為非婚生子女會觸犯天神,引起旱災或帶來其他災異。一旦村寨如出現私生子,也必須舉行驅寨鬼儀式。由私生子的父母殺豬擺酒,供全寨聚餐,驅鬼掃寨。私生子的父母如屬同寨,則將雙方裝入豬籠,拋於河中。

  ④“蘇稔喜”。水族語,原意為四月醜日。亦稱敬娘娘。實際上為求生男育女並保健康的祭祀儀式。在水歷四月醜日分戶舉行。水書先生“念鬼”後,用紅紙剪若幹人像,粘在白紙上,表示子女成群;並將其貼於靠近主婦臥室的堂屋墻上,不準移動。以後,早晚用餐前,都要先盛飯獻祭。該日卯時為正式祭祀,殺豬、雞、鴨,做紅糯米飯、紅粽粑,並備紅蛋和酒等舉行大祭,祈求娘娘多送兒女並保祐健康。祭畢,全傢聚餐歡慶。

  ⑤拜祖。在水歷元月至二月舉行。儀式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戌日午夜,稱“初拜祖”,在中堂設祖先及地母娘娘席,席旁另設一神席,供水果、豆腐、糯米飯、甜酒和蒸煮的幹鯉魚。祖先席上,還須供衣服、鞋帽等。供祭一小時後撤席。天拂曉時,正式拜祖,稱“再拜祖”。設三席,供物相同,但鯉魚肚內要放入韭菜及香料,捆上米草,放入瓦罐中蒸熟才上供。

  喪葬禮儀 一般實行土葬。葬前要為死者洗身、剃頭或梳洗,穿壽衣入殮,然後出殯。入殮時,在死者口中置放銀飾品,手裡放紙錢或銀毫,頭墊紙錢,意為供死者在陰間使用。出殯當天,喪傢殺牲。死者若為男性,殺馬或牛,女性則殺豬。出殯當天宴客,並將一部分畜肉饋贈參加喪禮的親友,但一隻後腿連同尾巴必須送給死者郎舅。跌死、溺死和產婦未滿月而死者,一律火葬。

  《水書》  水族宗教特有的典籍。凡出行、喪葬、婚嫁、動土等,都要依據《水書》推測吉兇禍福,決定宜行宜止。《水書》由水書先生掌握。用途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白書”,用作推測禍福、擇吉避兇的卜書;另一類稱“黑書”,隻用於放鬼、收鬼和拒鬼。

  “白書”有560餘種。用於喪葬者居多。其中又分吉兇兩類:吉類有10餘篇;兇類40餘篇;另有用於嫁娶者8篇。“黑書”所見不多,藏者從不輕易示人。“黑書”中頗多象形的秘密記號,非經傳授,實義難明。此外,《水書》還有關於占卜及禳解方法的若幹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