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И.佈哈林

  蘇聯理論傢和政治活動傢。1905年參加革命,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0年被流放時逃往國外。1917年二月革命後回國,當選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中央委員。十月革命後,先後擔任俄國共產黨(佈林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領導人、《真理報》主編。後因“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受到批判。1938年被控犯叛國罪被處決。

  佈哈林撰寫的著作達30多卷,曾被列寧稱為黨的最可貴的和最大的理論傢。他的《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是探討帝國主義經濟特征的最初嘗試之一。他參加寫的《共產主義 ABC》,是當時影響廣泛的馬克思主義普及讀物。他的《歷史唯物主義》一書,則是把唯物史觀進一步系統化的重要嘗試之一。

  佈哈林的哲學思想曾受到Α.Α.波格丹諾夫的影響,列寧批評他從來不完全瞭解辯證法。在工會問題的爭論中,他在方法論上的錯誤就在於用折衷主義偷換辯證法。在《過渡時期經濟學》一書中,他把波格丹諾夫的唯心主義、折衷主義的哲學術語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術語混淆在一起。在《歷史唯物主義》中,他用“平衡論”代替對立統一學說,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是體系和環境之間的外在矛盾和平衡趨向。

  佈哈林及其哲學觀點,尤其是“平衡論”,30年代後曾被作為機械論受到批判。60年代以後,國際上對此提出瞭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