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

  “不可知論”一詞是英國生物學傢、休謨主義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裏,不可知論者是指對基督教神學教條表示懷疑,但又拒絕無神論,從而主張把上帝是否存在這一類問題擱置起來的人。

  不可知論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懷疑論者那裏就已經有瞭,但作為為一種系統的哲學理論則出現於18世紀的歐洲。歐洲哲學史上從古以來就存在的實體與偶性、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等對立關系的探討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學范圍內長期得不到解決。18世紀,自然科學還不夠發達,關於自然事物的知識比較零碎,對許多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和原因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回答,從而促使一些哲學傢提出猜想,認為在事物的背後存在一個不可認識的物自體。D.休謨是近代歐洲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認識完全局限在經驗的范圍內,認為人不僅不能感知和證明物質實體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證明精神實體(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歐洲不可知論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認物自體的存在,但是又認為刺激人們的感官而引起感覺的物自體的本來面貌是不可認識的;作為一切精神現象最完整的統一體的靈魂、作為一切物理現象最完整的統一體的世界和作為最高統一體的上帝,都不是認識的對象,而屬於信仰的領域。

  在哲學上信奉休謨和康德不可知論的一些自然科學傢,如赫胥黎和H.L.F.von赫爾姆霍茨等,在自然觀方面承認自然界受客觀規律支配,不承認任何外來幹涉。因此,恩格斯稱他們的不可知論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許多流派否定科學真理的客觀意義,鼓吹不可知論。實證主義者H.斯賓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謨主義者。新康德主義則極力宣揚康德的不可知論。馬赫主義、實用主義、新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等流派都宣揚不可知論,借以反對唯物主義。

  不可知論認為人類不能把握到感覺以外的東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學,曾在無神論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它還批判過機械論和獨斷論,揭露瞭認識過程中存在的本質和現象、有限與無限等矛盾,對認識論的發展也起過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論把感覺看作意識和外部世界隔絕的屏障,用人類認識界限的相對性論證人類認識能力的絕對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錯誤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科學和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地證明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人的認識是可以與客觀實際相符的,世界上隻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認識的領域,從而徹底駁斥瞭不可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