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

  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傢、無產階級革命傢、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先後就讀於河北永平府中學及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1916年初回國國後,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曾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甲寅日刊》編輯。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並參加《新青年》編輯部。1920年7月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開始接受、傳播馬克思主義;支持、指導“少年中國學會”等進步社團的活動;與陳獨秀一起創辦《每周評論》。他參與領導瞭五四運動,同胡適的改良主義保守派進行瞭論戰。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李大釗發起建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領導北方工人運動,曾參與發動開灤五礦大罷工、京漢鐵路大罷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底任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他積極促進國共合作,率先加入國民黨,參與改組工作,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25~1926年,領導國共兩黨北京和北方各地組織,發動促成國民會議等反帝反軍閥的愛國運動,並對馮玉祥和國民軍做瞭大量工作,促成五原誓師。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同年4月28日在北京就義。其主要著作被收入《李大釗選集》。

  基本政治思想 俄國十月革命前,李大釗是一位激進民主主義者。他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在《民彝與政治》一文中,他從政治上、理論上、思想上,批判瞭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徑,闡述瞭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礎和原則。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抨擊孔教宣揚的封建倫理道德為“專制政治之靈魂”,呼籲“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創造青春之中華。從1918年下半年起,連續發表《佈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指出十月革命開辟瞭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應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這表明李大釗已轉變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李大釗畢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研究,在歷史學、政治學、哲學、文學、教育學等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他重點闡釋瞭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瞭科學表述;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動因;比較系統地說明瞭階級產生的根源,階級存在的歷史性,以及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學說的意義,指出階級鬥爭並不是目的,而是消滅階級、實現美好理想的手段;突出論述瞭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李大釗對中國民主革命的理論問題,提出瞭許多卓越見解。通過揭露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階級本質,作出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的科學論斷,強調反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必須把反帝和反封建鬥爭緊密結合起來。他還論證瞭帝國主義必然滅亡、人民革命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提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必須堅持國際主義,共同開展反帝鬥爭的思想。他明確提出,中國無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先鋒,農民群眾具有偉大作用,“耕地農有”已成為廣大貧農的急切要求,土地問題是農民革命的中心內容。他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發動農民,組織農民協會,主動積極地改造紅槍會等自發的農民武裝,建立新式的現代的農民武裝,使農民群眾成為反帝反封建的偉大力量。

  影響 李大釗對中國民主革命理論問題的卓越見解,對馬克思主義若幹理論問題的宣傳,不僅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提供瞭思想理論依據,而且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也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他的史學著述,對改造舊史學、建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起瞭開拓性的作用。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掌握和運用,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他接受馬克思主義後的一些著作中,仍保留著某些時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