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形式上的獨立和主權,但實際上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受帝國主義列強操縱和控制的國傢。它是獨立國傢向殖民地演變的中間形式。

  半殖民地國傢與殖民地不同之處在於,半殖民地國傢具有形式上的主權、完整的國傢組織系統、對內的最高決策權和對外的國際關係主體地位,但在帝國主義軍事、經濟侵入以後,本國的領土、領海、海關、司法等主權遭到嚴重破壞,政治、軍事、外交方面部分失去自主權;雖然其農業、稅收仍以本國為主體,但工業、金融、貿易易等依附於外國資本;國內通常實行封建軍事統治和買辦官僚政治。當帝國主義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時,他們便用比征服殖民地更全面的方式對落後的獨立國傢進行入侵和滲透,使其淪為半殖民地。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英、法、美、日、俄等國相繼以武力入侵中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被迫割讓土地,開放通商口岸、喪失關稅自主權、承認領事裁判權、築路權和建立“租界地”,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的殖民地化步步加深。19世紀初拉丁美洲民族獨立戰爭獲勝後,帝國主義又企圖使一些拉丁美洲國傢走向半殖民地化,1846年美國入侵墨西哥,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殖民地掠奪權。英國以“和平”方式向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進行經濟擴張,控制這些國傢的財政經濟命脈,使其變成本國的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市場。巴西雖然於1882年宣佈獨立,但到19世紀末較大的工業企業和幾乎全部交通運輸業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礦山和銀行大半為英國壟斷資本所控制。

  В.И.列寧曾推論半殖民地國傢有3種趨向:①演變成殖民地;②向徹底的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方向發展;③經過人民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傢。歷史的發展表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的發展,許多半殖民地國傢成為獨立主權的社會主義國傢;另一些半殖民地國傢在本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下逐步擺脫瞭外國資本的控制,實現國傢獨立。雖然半殖民地國傢作為世界政治現象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許多不發達國傢還面臨著繼續鞏固本國經濟主權和政治地位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