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漁

  中國當代政治學傢、法學傢、新聞學傢。原名張象鼎,字友彝。1899年1月10日生於山西靈石一個知識份子傢庭。1923年畢業於山西省第一師範學校,繼入北京國立法政大學攻讀法律專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的派遣,1930、、1932和1934年曾三次東渡日本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他出國前後,曾先後擔任過天津漢文泰晤士晚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總主筆,北平大學、燕京大學、中國大學等校教授。他一直在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5年國共談判時,任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顧問。1946年7月~1947年3月任重慶《新華日報》代總編輯、社長,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47年12月撤回解放區,任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一副主席兼秘書長。1948年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秘書長。1949年後,先後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中共北京市委常務委員、副書記、書記處書記。1959年2月~1966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黨組成員兼法學所所長,同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1979年9月以後,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兼《法學》、《政治學》編委會主任,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和顧問,中國法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政治學會會長、名譽會長等職務。199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有《憲法論叢》、《法學論著》、《張友漁新聞學論文選》、《張友漁社論、通訊、雜文選》、《日本問題和國際問題》、《政治學論著》、《歷史與現實》、《張友漁詩文集》、《張友漁回憶錄》、《張友漁著作精華錄》等。

  “文化大革命”後,張友漁在致力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對政治學的建設作出瞭貢獻。他強調,中國政治學界要解放思想,理論聯系實際,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積極開展政治學研究,要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而努力奮鬥,要“自覺地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革新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方面當好黨和政府的忠實而得力的助手”。他認為,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必須堅持從當今中國的實際出發,來認識我國的以及世界的政治”,使政治學研究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政治學能夠直接運用的部分放在重要地位”。80年代以後,張友漁寫瞭許多結合中國現實的政治論文。他積極提出政治學研究課題,在倡導和推動建立中國政治學教學與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國和地方的政治學學術團體、推動中國政治學界與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等方面,都發揮瞭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