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時期講論五經同異的一次重要會議。東漢時,今文經學內部頗有爭論。建武中元元年(西元56),光武帝劉秀髮出詔書說“五經章句煩多,議欲減省”。經過多年醞釀,章帝劉炟於建初四年(西元79)乃詔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於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提出問題,侍中淳於恭把諸儒的解答上奏,章帝親臨白虎觀,以詔製作出裁決。後令史臣班固撰集其事,寫成瞭《白虎通德論》,又名《白虎通義》,簡稱《白虎通》。

  據《後漢書·丁鴻傳》及《東觀漢紀》記載,參加白虎觀會議的,有廣平王劉羨、太常樓望、少府成封、屯騎校尉桓鬱、侍中丁鴻、衛士令賈逵、玄武司馬班固、校書郎楊終等。在這次會議上,丁鴻以才高,論難最明。

  白虎觀會議的參加者,絕大多數是今文經學傢,討論的都是今文經學的問題。隻有賈逵、班固等少數人信守古文經學。

  會議討論的問題,主要是關於封建社會及國傢禮儀制度基本名詞的解釋和規定,也涉及哲學問題。以神學目的論解釋自然、社會的種種現象,認為天有目的,性即是仁義禮智信,而情即是欲。這些觀點反映瞭神秘主義的唯心主義思想。關於性情的觀點,對宋明理學發生瞭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