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Α.巴枯寧

  無政府主義思想傢,無政府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814年5月30日(俄曆18日)生於俄國特維爾省新托爾若克縣的一個貴族傢庭。1840年赴德國研習德國哲學。1849年5月,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民主主義者參加德累斯頓起義。。起義失敗後,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終身監禁。1851年被引渡回國。他雖向沙皇遞交瞭悔罪書,仍被流放西伯利亞。1861年逃亡歐洲。在第一國際中,巴枯寧進行瞭反對馬克思主義和奪取總委員會領導權的活動。1872年被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開除。1876年7月1日在伯爾尼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德國的反對》(1842)、《德意志皮鞭帝國和社會革命》(1871)、《國傢制度和無政府狀態》(1873)等。

  巴枯寧深受M.施蒂納、P.J.蒲魯東等人的思想影響。他自稱是唯物主義者,但又把人類歷史說成是從動物性狀態向人性狀態過渡的過程,即從動物性奴隸狀態,經過神性的奴隸狀態,向自由狀態進軍。第一階段是還沒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時期,第二階段是受宗教和國傢奴役的時期,第三階段是擺脫瞭任何權力的人們無組織的自由社會。他認為歷史就是人的人性的發展對於人的動物性的不斷否定。革命的政治綱領應是立即爆炸國傢和反對權威,實現普遍平等。在他看來,具有破壞性和自發性的破產農民和流氓無產者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巴枯寧的這種歷史觀完全歪曲瞭歷史的發展,不承認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宣揚資產階級的人性論,是唯心主義的。

  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和政治綱領在19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傢,如俄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有相當的影響,給工人運動造成瞭很大的損失,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它進行瞭堅決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