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Π.巴甫洛夫

  俄國生理學傢、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創始人。1849年9月26日生於梁贊,1936年2月27日卒於列寧格勒。1875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獲碩士學位;1878~1890年在波特金醫院生理實驗室工作;1890~18995年任軍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從1891年起到逝世,一直領導實驗醫學研究所生理學部的工作,並於1924年起同時領導建立在科爾土施村(後改名為巴甫洛夫村)的生理研究所。他於1901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1907年當選為院士。他的主要著作有:《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二十年經驗·條件反射》(1923)和《大腦兩半球工作講義》(1927)。巴甫洛夫早期主要從事血液循環生理和消化生理研究。1904年因消化生理研究的貢獻獲醫學生理學諾貝爾獎。此後長期從事大腦兩半球機能活動的研究,創立瞭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他把И.Μ.謝切諾夫的反射論思想發展為條件反射學說,提出瞭三條基本原則,即決定論原則、分析與綜合的統一原則以及機能與結構統一原則。他把有機體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研究在環境條件作用下大腦皮質對有機體的調控作用和對外界刺激的信號反映機能,闡明瞭有機體借助於信號作用才得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外界環境的機制。他在其後期的研究活動中提出瞭關於兩種信號系統的學說,試圖從生理學角度說明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用第二信號系統概念表示人所特有的語言和抽象思維能力。巴甫洛夫在高級神經活動研究中,批判瞭當時生理學研究中的唯心主義和二元論,並有不少對客觀事實的辯證理解。他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為現代唯物主義哲學提供瞭科學根據,特別是對研究反映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