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諸種認識活動的佛教用語。所謂八識是:第一眼識,實即視覺;第二耳識,實即聽覺;第三鼻識,實即嗅覺;第四舌識,實即味覺;第五身識,實即觸覺,此五識,通稱“前五識”。第六意識,義近通常所說的意識。前五識,隻能攀緣“瞭別”、色等外境,第六意識,則能緣慮內、外諸境。第七識,也稱意識;為瞭與第六識相區別,一般稱“末那識”。“末那”,即“意”的意思。此處之“意”表“意根”,由它而有第六識,所以第六識又是意“之”識;第七識在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第六識的的思慮作用則時有中斷。第七識依第八識而有,第七識所“緣”的也是第八識,第八識既是第七識的“所依”,又是第七識的“所緣”。

  第八識具有三種體相,因而也有三種名稱:①“阿賴耶識”,意謂“藏識”,又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能藏”謂能儲藏各類“種子”;“所藏”謂所儲藏的各類“種子”及其棲藏之處,第八識猶如神奇的“倉庫”;“執藏”謂第七識恒常地執第八識為“我”。此三種“藏”義,是第八識的“自相”。②異熟識,也有三義:變異而熟,第八識裡的各類“種子”,在“成熟”時要起變化,猶如谷、麥等種子發芽時必起變化一樣;異時而熟,第八識裡各類“種子”,因果異時,如前世種下的“種子”,今生成熟,召感果報,今生種下的“種子”,來生成熟,召感果報,異處而熟,在人間種下“善”的“種子”,召感更好的人間以至“天堂”的果報,種下“惡”的“種子”,則召感地獄、餓鬼、旁生(各種動物)的果報,因果異處,也稱“異熟”。此三種體相是第八識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③“一切種識”,或“種子識”。“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是謂第八識的“因相”。

  唯識宗認為,第八識是世界本原,“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由於第八識裡儲藏無數的各類“種子”,不斷“成熟”,展轉不斷地變,宇宙間千差萬別的各類現象,相應地分別而生起。“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一切都唯識所變,表現出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第八識並不隨人們肉體的死亡而消滅。唯識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認為人們死後仍有生,並把人們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的過程分為4段:初出胎(一說初入胎)的一剎那,名“生有”;既生之後,未死之前,稱“本有”;臨死的一剎那即彌留之際,謂“死有”;既死之後,未生之前,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們既死之後,未生之前間隙中的第八識。所謂“去後、來先作主公”,即指此種情況。第八識近似靈魂的精神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