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初期的重要學派。因其創始人為墨翟而得名。儒傢的反對派。代表作《墨子》。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稱之為“墨者”,列為六傢之一。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首次稱呼“墨傢”,列為“九流”之一,認為“墨傢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其實,墨傢的基本成員為自耕農和手工業者,還有庖人、雜役等“賤人”。墨翟曾以“賤人”自比,他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者,又是一個“無耕農之難”的自耕農民。墨傢是一個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政治思想派別。歷史上有前後墨傢之分。前期墨傢指由墨墨翟本人在世時組成的學派;後期墨傢指墨翟死後由其弟子組成的學派。

  墨傢學派以墨者集團為紐帶,有一個嚴密的組織。墨者集團帶有宗教武俠色彩。他們有自己的首領,稱之為“巨子”,首領有無上的權威;有嚴格的紀律,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有勇武的氣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鴻烈解·泰族訓》);有吃苦的精神,皆蓬首囚面,粗衣淡飯,以自苦為樂;有分工合作的原則,所習技藝不同,而能共同完成一項復雜的任務;還有集體的經費,主要來自被薦出當官者的收入;有共同的目標,即傳播墨傢思想,改造當時的社會。這個有領導、有組織、有紀律的政治學術團體,代表著當時手工業者、自由農民等小生產者階層的利益和要求。

  基本政治思想 前期墨傢學派在形成初期,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以墨翟所主張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非命”、“非樂”等思想為中心,與儒傢學派展開瞭一系列政治學術思想論爭。前期墨傢不贊同儒傢盲目從周,膜拜周代的禮樂制度,主張背周從夏,反對形式化的禮樂形式,反對背誦古訓。認為儒傢提倡的繁縟禮樂、厚葬久喪,必然會帶來喪天下的後果。指責儒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命定論,認為天下的富貴貧賤、治亂安危不在命運,而在於“強力”。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治,不強必亂。儒墨之爭揭開瞭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序幕。

  前期墨傢學派的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樂》)。針對當時諸侯兼並,天下大亂的實際狀況,提出瞭一整套整治社會的主張。它的原則和方法可分為“五項十事”:對於國傢之間的攻伐戰爭,實行“兼愛”、“非攻”;對於一些諸侯國的昏亂無序,實行“尚賢”、“尚同”;對於國傢的貧困,實行“節用”、“節葬”;對於國傢沉湎於歌舞音樂以至於萎靡不振,實行“非樂”、“非命”;對於國傢淫亂無禮,實行“敬天”、“事鬼”。這些主張是要以“兼愛”為指導思想,以“非攻”、“尚賢”、“節用”為主要手段,以“敬天”、“事鬼”為依托保障,來統一天下,治理國傢,實現君明臣良、國泰人和的理想社會。該政治方案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雖反映瞭下層人民善良的願望,但無法實現。

  墨子之後,後期墨傢分為三派:北有相裡氏、相夫氏,南有鄧陵氏。後期墨傢發揚瞭墨子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註重於名辯、邏輯思維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在社會政治觀點上,後期墨傢把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發展成為功利主義的倫理觀,把趨利避害看成是人們行為和道德的準則。並探討瞭君、臣、民之間的關系,認為君主應該順從人民,大臣要為人民辦事;君、臣、民的關系是一種“通約”關系,接近於西方的社會契約論思想。

  影響 墨傢學派的社會影響非常廣泛。戰國中期的孟軻曾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韓非更把墨學和儒學並提,稱為孔墨“顯學”。隨著社會的發展,小生產者階層的分化,以及墨傢思想偏於理想主義性質,墨傢學派逐漸衰落下來。漢代揚儒抑墨,墨傢幾近於銷聲匿跡。至清朝中葉,墨傢著作才為學者們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