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理論。K.馬克思、F.恩格斯首先提出這一理論,В.И.列寧發展瞭它並使之成為嚴整的科學體系。毛澤東結合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鬥爭的實際,以及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經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理論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 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展,民族壓迫和殖民侵略不斷加劇,歐洲與亞洲先後爆發瞭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歐洲的被壓迫民族以愛爾蘭、波蘭和匈牙利為代表,在資產階級領導下,外爭民族自決,內求民主,要求建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在亞洲,特別是印度、中國、波斯的被壓迫民族,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力,反抗外來侵略,沉重地打擊瞭殖民者的侵略活動,延緩瞭殖民地化的進程。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中,十分註重歐洲、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他們在分析愛爾蘭、印度、中國、中歐各國、波蘭、匈牙利等國的情況時,提出瞭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思想。他們常常把反對沙俄帝國的侵略政策,作為區分歐洲民族運動性質以及是否應當受到國際無產階級贊助的一個界限,提出瞭“進步民族運動”與“反動民族運動”的思想。在分析亞洲殖民地問題時他們指出,殖民政策的野蠻行為既給亞洲帶來瞭苦難,同時又“在亞洲造成瞭一場最大的,老實說也是亞洲歷來僅有的一次社會革命”,“充當瞭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馬恩選集》第2卷,第67~68頁)。馬、恩特別強調民族解放運動在變革世界中的作用,認為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必然給宗主國的統治以決定性的打擊,對全世界的工人運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發出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明確指出無產階級事業和被壓迫民族解放鬥爭是不可分離的;他們把“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獲得解放的”(同上,第568頁)這個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放在第一位。

  列寧的論述 進入20世紀後,世界已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完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地區,除日本外全都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逐漸區分為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對和擺脫帝國主義的桎梏成為世界性問題。列寧針對這些新現象和特點,把馬、恩提出的主要思想發展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理論的嚴整體系。主要內容包括:①世界民族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形成兩大對立的營壘:人數眾多的、附屬的、沒有平等權的被壓迫民族與擁有巨大財富和雄厚軍事實力的少數壓迫民族。這一區分揭示瞭帝國主義國傢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尖銳矛盾和對立。②民族解放運動不可避免。帝國主義把殖民地半殖民地視為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轉嫁經濟、政治危機的主要場所,殖民政策的本質就是剝削。它們“除瞭各種暴行和各種不平等以外”,在客觀上還移植瞭新的生產力,加速瞭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瞭“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打破民族壁壘、消除民族差別、使各民族同化的趨勢”(《列寧全集》第20卷,第11頁)。帝國主義宗主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民族解放運動日趨高漲,殖民者為自己挖掘瞭墳墓。③民族解放運動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成為全世界無產者同被壓迫民族的聯合行動。其主要打擊目標是世界帝國主義。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從根本上改變瞭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道路,成為推進革命的動力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④民族解放運動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一支獨立的積極的革命力量,能夠摧毀帝國主義的殖民掠奪和侵略活動。列寧認為,民族解放運動是“一種酵母、黴菌”,能夠幫助無產階級登上國際舞臺,完成其歷史使命;它是一股新泉源,能夠反轉來影響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和推動世界前進。⑤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原則是民族自決權。民族自決權具體包括:自由分離和建立民族獨立國傢的權利;反對兼並和侵略幹涉的權利;在民族解放戰爭中保衛祖國的權利;實現民族徹底獨立和徹底解放的權利。民族自決權的實質,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幹涉,擺脫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傢,維護國傢主權,實現經濟獨立,掌握自己的命運。

  毛澤東的論述 毛澤東繼承和發展瞭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解放運動理論。毛澤東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論人民民主專政》、《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等著作中。主要內容有:

  ① 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的根源問題。毛澤東指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是民族解放運動發生和發展的根源。帝國主義列強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侵略和壓迫,造成瞭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的侵略給自己準備瞭滅亡的條件,其中既有物質條件,也有精神條件。前者如工廠、鐵道、槍炮等,後者如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大眾的覺悟與鬥爭經驗。

  ② 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問題。毛澤東指出,民族解放運動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同時又是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民主革命。民族問題實質上是階級問題,在民族解放鬥爭中,階級鬥爭以民族鬥爭的形式出現。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革命的主要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即是帝國主義國傢的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地主階級。革命的性質一般地說還沒有超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帝國主義陣線已被沖破,出現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它宣佈願意扶助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同時各資本主義國傢的無產階級從社會民主黨的影響下解放出來,他們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因此,在這個時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再屬於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而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同盟軍。

  ③ 關於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革命中的作用問題。毛澤東指出,隨著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全世界反帝國主義的力量超過瞭帝國主義的力量。民族解放運動不僅是摧毀帝國主義的強大力量,而且是促進社會主義國傢獲得鞏固的重要因素。

  ④ 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根本道路問題。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積極參加並領導民族解放運動。在帝國主義時代,隻有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能夠領導農民、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克服其各自的弱點,使革命和戰爭走上勝利的道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在民族革命運動中實現自己對運動的領導,必須建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無產階級政黨要把民族旗幟拿在自己手裡,必須有民族團結的綱領,團結除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以外的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的基礎上,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把民族民主革命進行到底,爭取民族徹底的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進一步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

  影響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關於民族解放運動的理論,鼓舞和指引著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和地區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一大批國傢在這種思想影響下,通過自己的鬥爭,取得瞭民族獨立,改變瞭世界的格局。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解放運動的理論對於已經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傢去進一步爭取經濟獨立仍具有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