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義。相當於道。《抱樸子內篇·暢玄》將玄解釋為“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老子》中的“玄”,意為“冥默無有”,是對“道”和“無”的一種形容。道教沿襲玄的概念並加以衍化,使其成為一種實體。《老子想爾註》釋“微妙玄通”為“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抱樸子內篇·暢玄》中既認為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超乎物質的精神實體,但又謂其“來焉莫見,往焉莫追”;“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凡宇宙的生成,事物的運動,都是玄的作用。葛洪洪認為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

  唐初道士成玄英承襲三國魏人的重玄說,衍化為“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他解釋說,“有欲之人,唯滯於有;無欲之士,又滯於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又恐行者滯於此玄。今說又玄,更怯後病,既而非但不滯於滯,亦乃不滯於不滯。此則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既否定“有”,又否定“無”,超然物外,從根本上忘掉違順、毀譽、榮辱、高下、去來、物我、親疏、利害、貴賤、禍福、壽夭等真實存在。成玄英的重玄之道,提倡無欲無為的靜養功夫,並且引用佛教詞語,要求修煉者做到三業清凈、六根解脫,“外無可欲之境,內無能欲之心”,追求一種最徹底的無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