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即《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 (742)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為《通玄真經》。

  《漢書·藝文志》和《隋書·經籍志》皆著錄《文子》(一作9卷,一作12卷),但對文子其人,皆無記述,僅稱“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北魏李暹將范蠡之師計然附會於文子。稱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範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道教沿用此說,並加神化。謂楚平王(系周平王之誤)用其所言道德,而天下治。後南遊越,,不仕,隱於吳興餘英禹山,登雲升天。

  現存《通玄真經》12卷(篇),88章,每章前皆冠以“老子曰”。主旨為釋老子之“道”。宋濂《諸子辨》謂其乃《道德經》之義疏。書中對老子的清靜、無為、柔弱、虛無等多所闡發。《道原》篇又說:“真人者,知大己而小天下,貴治身而賤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亂情。隱其名姓,有道則隱,無道則見。……懷大道,包天心、噓吸陰陽,吐故納新。……無所樂,無所苦,無所喜,無所怒,萬物玄同,無非無是。……其寢不夢,覺而無憂。”

  註本以張湛、李暹為最早,皆佚。現存唐徐靈府(默希子)和宋朱弁註本。元杜道堅《通玄真經贊義》輯舊註加作“贊義”。皆收入《正統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