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

  中國戰國初期思想傢,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墨者集團的首領。姓墨,名翟,後人尊稱墨子。魯國人,亦說是宋國人,其傢世不詳。曾從事手工業,會製造器具,技藝高超。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生活儉樸。曾就學於史官史角的後代,也曾“學儒者之之業,受孔子之術”(《淮南鴻烈解·要略》)。他習儒,但不信儒,弟子徒屬,佈滿天下。他長期居留魯國,做過宋國大夫,遊說於齊、衛、楚、越等國,為宣傳和實現其政治主張奔走不息。曾率三百弟子,一面幫助宋國備戰守城,一面到楚國說服楚王,成功地制止瞭楚伐宋之役。楚王曾打算賜地給他,越王許之以五百裡封地,他都因政見不同,拒絕出仕。最後客死楚國。其思想和事跡主要保存在《墨子》一書中。

  基本政治思想 墨翟生活在諸侯並兼、天下大亂的年代。他同情民眾的疾苦,對當權者的攻伐攘奪和富有者的糜費病民表示憤慨,希望盡快結束沖突和動亂,達到天下大治。他提出瞭“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敬天”、“事鬼”等思想,作為解決社會政治問題的原則和方法。他的思想具體內容是:①所謂“兼愛”,即“周愛”,“愛無厚薄”(《大取》),不分尊卑貴賤、上下左右,愛一切人。他認為當時國與國相攻,傢與傢相篡,人與人相賊,是因為“不相愛”,或者叫“別相惡”,所以才出現瞭“交相賊”的混亂狀況。人與人、傢與傢、國與國隻有“兼相愛”,才能“交相利”。為瞭避免禍亂發生,必須“兼以易別”(《兼愛下》),以“兼相愛”代替“別相惡”。這是墨子處理人們之間政治關系的基本觀點,也是他的基本政治主張。②“非攻”是“兼愛”思想在處理國與國相互關系上的具體運用。“非攻”是非難和反對一個主權國傢侵掠另一個主權國傢。他認為攻人之國是“大為不義”的,不僅害人之國,而且對自己國傢的百姓也是不利的。因為戰爭勢必要“奪民之用,廢民之利”(《非攻中》),所以必須“非攻”。不過墨子並非反對一切戰爭,認為禹征三苗、商湯放桀、武王伐紂,都不是“攻”,而是“誅”,“誅暴”是無可非議的。③所謂“尚賢”,就是要不拘一格任用賢才。他認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雖是“農與工肆之人”(《尚賢上》),有能有才也要舉之、用之。隻有任用賢才,方能治理好國傢。這種賢人政治的主張,直接否定瞭世卿世祿的宗法官僚制度。④所謂“尚同”,就是“尚同一義”,上同而下不比周。天子必須壹同天下之義,老百姓才能逐級上同於天子。實際上是要用墨傢的思想統一天下的思想,不允許眾說紛紜,開創瞭在思想領域內要求實行一個主義、強調思想統一的先聲。墨子還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非樂上》),初步意識到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

  墨子不僅是思想傢,而且還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實踐精神。他企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說服當時的王公大人,以改善下層人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患,亂則得治。

  影響 墨子思想表達瞭當時下層民眾要求平等、社會安定和擺脫痛苦的願望。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百傢爭鳴”中獨樹一幟,影響很大,被稱為“顯學”,受到孟軻等人的非難。墨子思想為後期墨傢所繼承,終因其明顯的人民性和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而被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