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建立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工人團體的國際聯合組織。

  1876年第一國際解散後,隨著科學社會主義在歐美的廣泛傳播,到19世紀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傢的無產階級先後建立瞭社會主義政黨,它們要求重建無產階級國際組織。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等決定召集國際工人代表大會、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的同時,英、法、美等國的一些機會主義派別也準備召開世界工人代表大會,成立國際組織,以奪取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權。為挫敗機會主義者的這一企圖,,F.恩格斯積極地為建立新的國際組織作準備,爭取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早日召開。1889年7月14日,歐美22個國傢社會主義政黨的393名代表在巴黎貝德爾大廳舉行瞭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的成立。參加第二國際的除瞭社會民主黨外,還有工會、合作社、文化團體等。第二國際的組織形式較為松散。它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長期沒有正式的章程和綱領,沒有常設中央機構和機關刊物,甚至沒有正式名稱,主要通過代表大會的決議統一各國黨的行動。直到1900年召開巴黎代表大會,才決定在佈魯塞爾成立社會黨國際局作為聯絡機構,其成員由與會各國的黨選派1名代表組成;設立執行委員會,由國際局所在國比利時的代表組成;設立國際書記處,有1名支薪的專職書記負責日常事務。後來發行有《社會黨國際局定期公報》(1909~1913,每年3期)。1907年斯圖加特大會通過瞭《國際代表大會和國際局章程》,規定加入國際的條件、各支部的組成、國際代表大會的投票辦法和投票權的分配、國際局的組成和職權等,對過去的習慣作法做瞭一些修改並以章程形式固定下來。

  第二國際的活動可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①從1889年到19世紀末為前期。這時期國際召開過4次代表大會,通過瞭一系列革命性的決議,如關於“五一勞動節”的決定,關於反對戰爭和軍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和實行民族自決等。在國際內部著重進行反對無政府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各國黨利用資本主義和平發展的條件,有效地開展瞭合法鬥爭;運用多種渠道,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瞭工人運動的發展;各國社會民主黨和工會的力量大為增強。②從1900年巴黎代表大會起,第二國際的活動轉入中期,其內部逐漸分化為3派:以E.伯恩施坦為首的右派,以K.考茨基為首的中派,以В.И.列寧、R.盧森堡、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的左派。這時期第二國際召開過5次代表大會,經過左派的鬥爭,仍然通過瞭很多革命的決議,如發展合作社、反對世界大戰、保衛世界和平等等,但是右派和中派逐步占據瞭優勢,修正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的影響日益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絕大多數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公開支持本國資產階級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導致第二國際蛻化變質、陷於瓦解。第二國際在工人運動發展史上有過重要作用。到1914年,它包括近30個社會黨,黨員300多萬。它對建立和發展群眾性的工人組織,利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條件開展合法鬥爭,爭取工人權益、反對世界戰爭和軍國主義,起過一定的作用,創造瞭有益的經驗。③1914年8月以後為第二國際的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社會黨的右派和左派處於對立狀態,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社會黨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期間第二國際無法召開代表大會,但是國際局仍然沒有停止活動,還在為聯絡對立的雙方而穿梭。在戰火猶酣的1917年成立瞭第二國際社會黨代表會議的籌委會。戰爭結束後,1919年2月在瑞士的伯爾尼召開瞭第二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恢復第二國際的活動,又稱伯爾尼國際或黃色國際。該國際於1920年7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自稱為第二國際的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瞭新的章程。而各國社會黨中派於1921年2月在維也納開會另成立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即第二半國際)。1923年5月第二國際和第二半國際合並建立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同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相對立,這標志著第二國際的最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