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元之際思想傢。字牧心,晚年別號九鎖山人,自稱“三教外人”,以示其不屬於任何正宗行列。鄧牧有政治抱負,並熱心仕進,但仕途不順。32歲時,元滅南宋,他決心不與元統治者合作,寄身幽谷,浪跡山林。著有《伯牙琴》一書。

  鄧牧批判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天生民而立之君”。設立君主是因為老百姓需要一個為他們服務的首領,而不是做君主的人有“四目兩喙”的超人本領,更不是上天要給君主個人以更多利益。他說:古代“至德之世”的君主,除瞭辛勤地地為民服務外,不享有任何特權和好處,人民視之如父母,“樂戴而不厭”。後世之君則違反上天旨意,“竭天下之財以自奉”,殘酷地奴役百姓,並以焚詩書、任法律等手段,防范人民反抗,這樣的暴君統治,不可能有長治久安。鄧牧抨擊腐朽的封建吏治,認為暴君下面的官吏是“竊人貨殖”的盜賊,甚至比盜賊更壞。因為盜賊害民,尚有所顧忌,而“吏無避忌,白晝肆行”,人民對他們敢怒而不敢言,敢怨而不敢誅。鄧牧認為,喜治厭亂的百姓屢冒性命危險起來造反,是官逼吏迫的結果。鄧牧主張社會平等。向往一個沒有壓迫和奴役、沒有盜賊和戰爭,人人自食其力的平等社會,並主張以此來代替罪惡的封建君主社會。他還幻想過“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的無政府社會。這雖是不現實的空想,但表明瞭他對平等社會生活的向往。

  鄧牧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對中國近代思想傢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