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學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傢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傢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這種觀點為國際關係理論所吸收,對國傢的政治決策有相當的影響。

  研究簡史 地緣政治學淵源於政治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傢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傢有機體學說”,以後又發表有關“生生存空間論”的論文,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生劣汰的生物概念應用到國傢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傢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傢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瑞典學者R.謝倫接受瞭拉采爾的思想,於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態的國傢》一書中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傢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動權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學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國傢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傢H.J.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服務。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劃分為幾個泛區域,其中整個歐洲、非洲和亞洲西部廣大地區作為屬於德國勢力范圍的泛歐區,德國是該泛區域的核心。由於他把地緣政治學與A.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聯在一起,致使地緣政治學名聲不好而一度衰落。1960年L.K.D.克裡斯托夫提出應當恢復作為科學的地緣政治學的聲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之間的媒介,其研究應當對自然環境對政治的影響進行客觀分析。

  主要理論 20世紀以來,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瞭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美國海軍軍官和歷史學傢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這種“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產生瞭深遠的影響。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被稱為“陸權論”的另一派理論。在50年代,美國戰略學傢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蘇空軍力量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美國地理學傢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海洋貿易區包括北美-加勒比地區、西歐-馬格裡佈、東亞諸島-大洋洲、南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5個地緣政治區;歐亞大陸區包括“心臟地帶”和東歐、東亞兩個地緣政治區。此外,兩區之間夾有南亞、中東和東南亞3個區,其中南亞是潛在的地緣戰略區,而中東和東南亞處於超級大國的勢力范圍之間,各國相互對立,缺乏政治一致性,被稱為破碎帶。1982年,科恩修改這一模型,指出原屬戰略政治區的西歐、日本、中國已發展為世界大國,與美國、蘇聯構成多核世界。印度、巴西、尼日利亞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的地區則轉變為第三個破碎帶。

  研究意義 地緣政治學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分析的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也日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