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鼎盛年約在西元前504年。出身於義大利南部愛利亞城邦的一個富有的傢庭,據說曾為愛利亞城邦立過法,到過畢達哥拉學派的活動中心克羅頓,晚年遊歷過雅典。

  巴門尼德曾受到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的影響,但他的哲學的主要來源,卻是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一”的理論。

  現存的巴門尼德的著作殘篇是被稱為《論自然》的一首不完全的長詩,共19條殘篇,154行,包括序詩、、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3個部分。序詩32行完整無缺,它以女神啟示的形式提出兩條道路,一條是通向真理之路,另一條是不包含真理的意見之路。

  “真理之路”是全詩的主體。這部分的基本思想是:對於存在和非存在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種認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種認為,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前者是通向真理的、實在的途徑,後者則是不可設想的;前者靠健全的理智來判斷,憑思想來推論,後者是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從“存在者存在”這一前提出發,沿著前一條途徑推論,就可以得到關於存在的真理:①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②存在是一,是連續的,不可分的;③存在是不動的;④存在是有界限的,形如球體;⑤隻有存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也隻有存在才有真實的名稱。

  “意見之路”這部分的內容是:用光明與黑暗、火與土、輕與重等兩種對立的力量,說明日月星辰是怎樣產生的,男女的性別、畸形與怪胎、聰明與愚蠢、感覺能力的差異等等是怎樣形成的。他認為感性世界變動不居的現象屬於非存在,對此作出解釋是必要的,但是它隻不過是以感覺為依據的不包含任何真理的凡人的意見。

  巴門尼德關於兩個世界的理論,觸及到本質與現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在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他解決二者關系的途徑是錯誤的。他的“存在”,原來的意思相當於中文的“有”,凡是能說是“有的”東西都是存在,不管是獨立的一物,還是某種屬性。巴門尼德把事物的各種屬性都抽象掉以後得到瞭這個最普遍、最一般的范疇,這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大貢獻。但是,他把依靠抽象思維從現實世界中概括出來的“存在”絕對化、獨立化,把它變成同現實世界相對立的、分離的、不動的、獨立存在的東西,這就走向瞭客觀唯心主義。

  在哲學史上巴門尼德首先提出“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這個命題。在他看來,隻有思想才能把握存在,每一思想都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而“存在”是唯一的,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非存在不是思想的對象;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對巴門尼德提出的命題歷來有不同的解釋。G.W.F.黑格爾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的偉大命題。英國哲學傢J.柏奈特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肯定是一個空間上有廣延的東西,所以,巴門尼德是“唯物主義之父”。還有人認為,在巴門尼德的時代,人們還不知道思想與存在是主客觀的區別;巴門尼德的意思隻是說,感覺與非存在(即感性事物)是同一的,二者都是有生滅的、運動變化的、雜多的,思想與存在都是無生滅的、不動的、單一的、不可分的,二者的內涵一樣,並無“存在”之外的思想,否則就有另一個存在,所以說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單憑這個命題不能判斷他屬於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在巴門尼德之後,柏拉圖提出理念論,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瞭他的關於“存在”的思想。德謨克利特則在變化著的現象背後尋找不變的本質,並且把原子與虛空看作存在和非存在,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吸收瞭巴門尼德的思想。亞裡士多德總結前人的成就,對存在作瞭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劃分,提出瞭范疇的理論和本體的學說,從此,對存在的研究成瞭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