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初至鴉片戰爭以前約有200年,從政治思想史角度可分為:①清初(從順治到康熙統治的前半期)時期。明王朝剛剛滅亡,清王朝建立不久,還沒有獲得鞏固。新政權的統治相對鬆弛,思想界較為活躍,湧現出不少大思想傢。②清政權相對穩定時期。清王朝經過軍事上的東征西討和政治上的殘酷鎮壓以後,鞏固瞭統治。滿清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他們對人口眾多的漢族心存猜忌,因之加強思想統治,實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形成瞭“萬馬齊喑”的政治局面。因此從清初至鴉片戰爭前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清初的的政治思想。

  背景 明代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頂峰。專制政治的極端發展,使明代的各極政權和社會日趨腐化,導致瞭明王朝的滅亡。明代末年被稱為“天崩地解”的時代,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發展成百萬大軍,進行瞭長達20年的戰爭,終於埋葬瞭明王朝。清初思想傢都出生於明代末年,農民革命的浪潮,使他們看到瞭人民的威力。同時,他們還處在資本主義從萌芽到進一步發展的時期,新的生產關系影響瞭社會各階層(包括思想傢在內)的意識形態。

  基本政治思想 在社會大變動的歷史條件下,思想傢們的政治視野大為開闊,他們不再像舊時代的思想傢和政治傢那樣,僅僅在王道、霸道、義理、功利之類的爭論中為國傢構想改革的藍圖,而是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君主專制制度,宣傳公天下,批判傢天下;攻擊君主,強調民本;主張個性解放,反對思想禁錮。其傑出代表人物有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和唐甄。

  這時期的思想傢大都強調公天下,反對傢天下。歷史上各個王朝的統治者都把自己說成是全民的代表,把皇室一傢一姓的利益說成是全民的利益。把他們的苦與樂說成是人民的苦和樂,把皇室的興亡說成是人民生死的大事,目的是要人民大眾為他們服務和犧牲。王夫之駁斥說,皇室和老百姓不是一回事,皇室的興亡是一傢一姓的事,老百姓不需要對它關心和效勞,而廣大群眾的生死才是真正的大事,應該受到人們的關心。從公天下的原則出發,他反對歷來所謂正統的說法,認為“天下非一傢之私”,無所謂正統,判斷一個政權的是非不是根據血統,而是根據它的所作所為,即實行什麼政策,如何對待人民。根據公天下的原則,他認為皇帝的寶座是“可禪、可繼、可革”的,而不是萬世一姓的私有物。顧炎武揭穿瞭帝王們把皇室和國傢等同起來,把皇室的私利說成是整個國傢利益的騙局。他用“國傢”和“天下”兩個概念把皇室和廣大民眾區別開來,認為皇室的滅亡叫作“亡國”,而政治腐敗,道德淪喪,統治者壓迫民眾,叫作“亡天下”。因而保衛一傢一姓的王朝,是皇族和達官貴人的事,而保衛天下太平,保衛人民安居樂業,乃是廣大民眾的事。

  思想傢們還把批叛的矛頭指向君主。黃宗羲認為君主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他們出於自私的目的,不惜犧牲千百萬人的生命財產去追求皇帝的寶座。他們登基後,又利用手中的權力榨取民眾的血汗供自己享受,他們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唐甄認為皇帝雖然尊貴,也不過是一個人。他把皇帝從“天帝”的尊位拉回人間,並指斥從秦朝以後的皇帝都是賊。他問道:“殺一人而取其匹佈鬥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佈粟之富,而反不謂之賊乎?”

  思想傢們還提出瞭限制君權的主張。明王朝從朱元璋開始,皇帝大權獨握,甚至廢除瞭宰相制度。黃宗羲認為:“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為瞭限制君權,革除弊政,他提出恢復並改進宰相制度,設想在宰相制度之下,設宰相一人,參知政事若幹人,加上六部長官和諫官,和皇帝一起議事,以分散和牽制皇帝的權力。他還提倡用學校監督王權,使全國不以皇帝的是非為是非,而把學校作為判斷是非的中心。

  思想傢們從農民武裝起義中看到瞭人民的力量,他們提出瞭人民的地位問題。如唐甄認為民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國傢安全的保衛者,是上自皇帝、下自一般官吏的養育者和人類社會衣食住的來源,是國傢的根本。沒有民也就沒有國傢與政治。

  思想傢們要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黃宗羲要求人們在文學作品中流露真情,說自己要說的話,切莫屈己“奉陪人情”。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中國的萌芽,黃宗羲適時地提出瞭“工商皆本”的思想。

  特點與影響 這一時期政治思想帶有資本主義啟蒙時期的特點,它的攻擊矛頭直指封建專制主義。由於清統治者加強瞭思想控制,他們的著作被列為禁品,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在當時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19世紀末期,中國要求維新變法的思想傢,從他們的著作中吸取力量,並把他們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