Г.В.普列漢諾夫

  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傢、政治思想傢、革命傢。1856年12月11日生於唐波夫省利佩茨克縣古達洛夫卡村一個小地主傢庭。1875年同民粹派的秘密組織建立聯繫,後投身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鬥爭。1880年為逃避沙皇政府的的追捕,流亡國外,開始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由民粹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1883年在日內瓦創建瞭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開始在俄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900年和В.И.列寧共同創辦《火星報》和《曙光》雜志,教育並團結瞭俄國最早的一代馬克思主義者。1903年他主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2 次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在實際上建立瞭俄國社會民主黨。會後他轉向孟什維克,成為孟什維克的思想領袖。1917年二月革命後回到俄國。1918年5月30日病逝於芬蘭。普列漢諾夫把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和許多重要著作譯為俄文,撰寫瞭不少闡述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著作。他著文批判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修正主義,為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瞭卓越貢獻。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和政治鬥爭》(1883)、《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論一元論歷史觀的發展》(1895)、《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1898)、《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等。

  普列漢諾夫針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提出平行革命論,反對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必須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的思想。認為落後的俄國農民是專制主義最主要的支柱。在俄國除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外,沒有什麼階級可以作為反政府運動和革命運動依靠的社會力量。在民主革命中,無產階級必須與資產階級“分開走,一起打”,平行領導革命。無產階級不應奉行恫嚇資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的策略。在關於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大戰爆發後,他卻轉向社會沙文主義,支持俄國政府參戰。在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上,他認為俄國不具備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二月革命後,應該讓資產階級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時期。俄國的主要任務不是談論社會主義變革,而是發展生產力。他把爭取政治自由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的必要準備條件。十月革命後他拒絕參與右翼社會革命黨推翻蘇維埃政權的叛亂和陰謀活動。列寧充分肯定瞭普列漢諾夫1903年以前的革命功績,指出他的許多卓越著作培養瞭一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