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義或官僚主義現象的一種別稱。源於英國學者C.N.帕金森所著《帕金森定律》一書的標題。

  帕金森是英國歷史學傢、作傢,曾在劍橋大學學習,1935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軍服役,戰後在英國利物浦、新加坡和美國講授歷史。1957年發表連續諷刺雜文《帕金森定律》,其主要著作還有《法律與利益》(1960)、《帕金森夫人定律》(1968)等。 帕金森定律指出:官僚主義者喜歡“無事忙”,通過擴大下屬機構抬高自己己的身份,因而行政機構總是呈金字塔形,並按一定速度增長。各種委員會的人數總是不斷增多,當委員會成員增加到20人以上時,委員會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於是其中少數起作用的委員便構成核心,成為實際領導機構,而一般委員則不起作用。人數持續擴大,致使委員會名存實亡。在各種會議上,官僚主義者總是無原則地擁護一方反對另一方,或者像表決機器一樣為他人所操縱。即使真正討論也是按照所謂“繁瑣定律”進行。如有關價值1000萬英鎊的原子反應堆的議案,由於官僚主義者既不懂什麼叫原子反應堆,也不大理解1000萬英鎊的價值,隻用兩分半鐘就可以通過;當決定花350英鎊蓋車棚時,對於是否有此必要、花多少錢和使用什麼材料,卻能夠討論45分鐘。各種考試制度多流於形式、弊端叢生,官僚主義者所需要補充的人員是“下手”而不是“對手”,以免給自己在晉升的道路上增加障礙,總是排斥一切比自己強的人,總是反對任命或者提升任何將來可能勝過他自己的人。辦公大樓愈堂皇,設備愈精致,往往管理愈混亂,管理者愈腐敗無能。年老遲頓而又居領導職位的人不肯退休,使下級的接替者倍受挫折,心灰意懶或產生變態心理。

  

參考書目

 諾斯古德·帕金森著,陳休征譯:《官場病(帕金森定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