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蒲魯東

  法國思想傢、近代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1809年1 月15日生於法國貝桑松城一個農民兼手工業者傢庭,年幼失學,當過旅店服務員、印刷廠工人等。22歲時,離開傢鄉,輾轉於巴黎、裡昂、馬賽、土倫等地謀生,在長年的顛沛流離離生活中,努力自學,思考研究社會問題,著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848年曾當選為國民制憲議會議員。因抨擊當局,兩次被判徒刑,一度逃亡國外。1865年1月19日去世。主要著作有《什麼是所有權》(1840)、《貧困的哲學》(1846)、《社會問題的解決》(1848)、《一個革命傢的自白》(1849)、《十九世紀革命的總觀念》(1851)、《論革命與教會的正義》(1858)、《戰爭與和平》(1861)、《論工人階級的政治力量》(1865)等。

  蒲魯東是第一個用無政府主義標榜自己學說的人。他抨擊資本主義,提出“財產就是盜竊!”的口號,認為資產階級財產的“所有人”和“盜賊”是同義語。但他不主張消滅私有制,而主張實現私有財產的普遍化,即每個人都有一塊土地、一間房屋和一些勞動工具。在他看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目的都是好的,但它們造成的結果都是壞的。私有制違反平等原則,公有制則違反獨立原則。他提出要建立第三種社會形式,即“共產制和私有制”的綜合形式。這一社會是以小生產者為主體的、沒有國傢和元首的、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社會。主張用建立“交換銀行”和發放無息貸款、平等交換產品的辦法來實現這種社會。他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反對政治鬥爭、罷工鬥爭和革命運動。

  蒲魯東的主張,反映瞭資本主義社會中日益破產和絕望的小資產階級的心理狀態,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有過較為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