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陰及陰道瘙癢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婦科常見癥證。多因脾虛肝鬱,濕熱下註,或肝腎陰虧,精血不足,化燥生風,或感染滴蟲、黴菌而致。

  有關陰癢的最早記載見於晉代《肘後方》。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陰癢是“蟲蝕所為”;明代薛己《校註婦人良方》認為陰癢與肝鬱脾虛,濕熱下註攸關;清代蕭壎《女科經綸》較全面地提出清熱滲濕殺蟲及滋養肝血、補助脾土等不同治法。目前多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陰癢的形成多因脾虛生生濕,濕鬱化熱,或肝鬱化熱,濕熱蘊結,註於下焦,或感染滴蟲而致。素體虛弱,年老體衰,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血虛生風而致。陰虧血虛者多見於老年婦女。

  陰癢的治療常分以下幾種證型:①濕熱下註。證見外陰及陰道瘙癢,甚者灼痛,坐臥不寧,心煩少眠,胸悶不舒,口苦口膩,小便黃赤,大便幹,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有時呈泡沫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殺蟲止癢,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如經檢查確診為陰道滴蟲或黴菌等病,須兼用殺蟲藥。②陰虧血燥。證見外陰及陰部瘙癢,幹澀不舒,甚者灼熱癢痛,有的外陰萎縮,皸裂出血,或皮膚變白變薄,兼見頭暈目眩、五心煩熱,烘熱汗出,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失眠,帶下量少色淡黃,舌淡苔薄,脈細數。治宜滋陰養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加減。

  外治法:①蛇床子洗方或塌癢湯煎水外洗陰部或沖洗陰道。②針灸。常取陰廉、曲骨、會陰等穴。

  婦女平時應註意陰部衛生,防止污染。化驗白帶,以瞭解有無滴蟲、黴菌、蟯蟲等感染,如有發現應對癥治療,外陰部病變如濕疹、粗糙、白色病損等,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治療措施,特別是白色病損、皸裂久治不愈者,還應在病變部位作活體組織檢查,查明有無癌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