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鍛煉筋肉為主的強身保健氣功動功功法。重視體勢、呼吸、意念三方面鍛煉的配合。易筋經有多種功法,較通行的是經清代潘霨整編並收載於《衛生要術》中的易筋經十二勢。功法依次如下:

  韋馱獻杵第一勢 左足向左平開一步,兩手自然下垂;頭身正直,平視前方,心境澄清,氣定神斂。兩手慢慢變為陰掌(掌心向下)並向上抬起與肩平,然後兩掌向胸前靠近,合十當胸,指尖向上。用腹式呼吸,氣沉丹田(圖11)。

韋馱獻杵第一勢

  韋馱獻杵第二勢 接上勢,兩掌慢慢變為陰掌,向兩側分開。兩臂平展於身體兩側,成一字形。這時足跟微提,自然呼吸,凝視前方(圖2)。

韋馱獻杵第二勢

  韋馱獻杵第三勢 接上勢,兩手緩緩從兩側上舉,將陰掌變為陽掌,兩手指尖相對,覆於前額前上方,作托天狀。同時兩足跟提起,牙關緊咬,舌抵上腭(圖3)。然後,兩手握拳,順原來路線緩緩回歸。

韋馱獻杵第三勢

  摘星換鬥勢 接上勢,右手向右上方微微舉起,距額一拳,同時左手放下並反手以手背貼於右側腰部。兩目向上註視右手手心(圖4)。然後,左手向上覆額,右手向下並以手背貼於左側腰部。

摘星換鬥勢

  倒拽九牛尾勢 接上勢,右手從腰眼離開,微向下屈,順勢變成陽掌向右前方抄去,於肩相平,五指撮攏,同時右腿向前側方跨步,成前弓步;左手也同時放下向左後方抄去(圖5)。然後,換左右弓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後方。動作要領同前。

倒拽九牛尾勢

  出爪亮翅勢 接上勢,借前手向後倒拽之勢,前腿後收,兩腳並攏,兩手收回,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置於胸脅部。然後,兩掌向前緩緩推出,集中心念,觀看兩掌(圖6)。然後,再把兩掌緩緩向胸脅內收,置於左右兩側胸脅處,如此反復七次。推至極點則重如排山。

出爪亮翅勢

  九鬼拔馬刀勢 接上勢,右手向上提,朝腦後做圓周運動,用掌心貼於腦後,右腋張開;左手向左方劃,反手的手背貼於兩肩胛間,左腋緊閉(圖7)。繼前式,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貼於兩肩胛間;同時左手提至腦後。反復數次。

九鬼拔馬刀勢

  三盤落地勢 接上勢,兩手向左右平伸,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時左足向左跨一大步。慢慢下蹲呈騎馬勢;在下蹲的同時,兩掌亦緩緩下按,按壓至與膝相平為止(圖8)。隨後將下按之掌翻轉,手心向上,如托物狀,隨兩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與胸相平為止,如此反復數次。

三盤落地勢

  青龍探爪勢 接上勢,左腳向內收回至與肩等寬。左手翻掌向下。用腰的勁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左後方縮去;同時右掌也翻轉向下,借左掌後伸的姿勢,朝左側探出(圖9),用腰部扭轉之力順勢運動右肘向右後方縮去;同時左掌也翻轉向下,向右側探出。兩目平視,自然呼吸,心神寧靜。

青龍探爪勢

  臥虎撲食勢 接上勢,抬起右腿向右前跨一步,成弓步,同時兩手向前,五指著地,掌心懸空。頭向上略抬(圖10)。將前足收回,先做一個下俯,臀部慢慢後收,兩目平視。隨後將頭昂起,似撲食之狀。如此反復數次。最後還原至兩足與肩等寬的站式。

臥虎撲食勢

  打躬勢 接上勢,兩足與肩等寬,立身正直。兩手抱頭,掌心按耳,兩掌中指尖輕觸,兩肘屈曲。慢慢俯身彎腰,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之間彎下,以極為度,兩腿挺直,腰胯放松,舌抵上腭,咬緊牙關(圖11)。隨後,慢慢直立起來。反復數次。

打躬勢

  掉尾勢 接上勢,將兩手從腦後向正前方推出,使兩臂伸直,與肩相平。將兩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收向胸前,隨即慢慢下推。待腰彎至極限時,將兩手下推及地。兩腿挺直(圖12)。隨後,慢慢伸腰,兩掌同時上提,雙掌分開,向左右各擺動七次,同時兩足各頓地七次。

掉尾勢

  

參考書目

 《易筋經》編寫小組:《易筋經》,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1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