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表血絡擴張,交叉叢集而形成的腫瘤。其皮色紫赤或紅絲纏繞。它的發生與先天稟賦有關。如清代《醫宗金鑒》中指出:“血瘤由先天腎中伏火,精有血絲,以氣相傳,生子故有此疾。”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瘤亦漸大。

  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血瘤,但以四肢、軀幹、面頸部為多見。瘤體外觀呈暗紅色或紫藍色,亦可如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頭,柔軟如海綿,壓之可縮小,生於四肢的在肢體活動時則脹大。血瘤一般在出生後即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但長到某某種程度後,可停止發展。瘤易因外傷擦破而出血,或破傷感染而形成慢性潰瘍。此外,小的紅絲瘤(毛細血管瘤,直徑小於5厘米)在嬰幼兒期發生,長大,但70%在7歲前會自行消退。

  血瘤的內治以清火涼血、散瘀消腫為主,常用芩連二母丸或活血散瘀湯。外治可用消痔靈註射液,效果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