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視物昏花,旋轉、動搖,頭暈欲倒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可伴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汗出,肢體震顫等癥狀。又稱眩、目眩、頭眩、眩冒、眩運。眩暈多屬肝的病變,可由風、火、痰、虛等多種原因引起。其發病有持續性和發作性不同。一般眩暈預後良好,但長期肝陽上亢患者,須防中風。

  《內經》指出眩暈多為肝的病變。漢代《金匱要略》認為,眩暈是痰飲的表現之一;《傷寒論》認為,眩暈是誤汗致虛的結果。金、元醫傢對眩暈的病因病機各有發揮,如劉河間間《素問玄機原病式》認為,眩暈多屬風火為患;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丹溪心法》則從痰立論;李東垣《脾胃論》倡言氣虛等。明代張景嶽薈萃眾說,提出無虛不能作眩,治療應以治虛為主的觀點。

  眩暈臨床上常以虛實兼見,或本虛標實較多。

  虛證 多為持續性發作,屬氣虛清陽不升,血虛腦失所養,或腎精虧乏,不能充養腦髓所致。若證見眩暈,日久時輕時重,兼見:①面色蒼白或虛浮,倦怠乏力,短氣,自汗,食少,大便溏或先幹後溏,舌質淡、邊有齒印,脈弱,為勞倦內傷,屬氣虛清陽不升證。治宜健脾升清,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②疲乏無力,食少,自汗,耳鳴、心悸,失眠或夜夢紛紜,舌質淡,脈虛細,為氣血兩虛。治宜氣血兼補,常用八珍湯。③耳鳴、耳聾,腰膝酸軟,發落齒搖,脈弱舌淡,為久病傷腎或房事過度,或年老下元虧虛,腎精不足。治宜補腎填精,常用河車大造丸、大補元煎加減。④頭痛頭脹,面紅,心煩易怒,耳鳴如蟬,脈弦數,舌質紅,為肝陽上亢證。多由肝腎陰虛,肝陽亢盛,化火生風所致。治宜平肝熄風,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愈後宜常服滋養肝腎藥劑以治其本,用方劑如桑麻丸、杞菊地黃丸等。

  實證 多為痰、瘀等有形之邪阻遏絡道所致。證見眩暈呈發作性,發作時,兼見:①惡心嘔吐,痰多,頭重,胸悶,舌苔濁膩,脈滑,為痰飲內動,上犯清竅所致。治宜化痰降逆,方用溫膽湯、半夏天麻白術湯加減。如見嘔吐清水,食少,便溏,脈緩弱,為脾虛兼飲。治宜健脾化飲,方用澤瀉湯。②頭痛,失眠,面色或嘴唇紫黯,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澀,多為頭部外傷或頸椎病所致,屬瘀血阻絡證。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

  針灸對眩暈有一定效果。艾灸百會穴,適用於各種虛證眩暈;痰飲所致的眩暈,可針刺豐隆、內關,用瀉法。

  治療發作性眩暈較易收效,發作被控制後,仍須堅持服藥,或從本治,或標本兼調;高齡精虧的虛證眩暈,則屬下元不足,根本動搖,難收速效,尤須長時間堅持服藥。患者應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眩暈發作時,應臥床休息,以免發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