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傷寒的病因、病機、證治規律進行系統闡發的中醫學術流派。傷寒曾是古代外感發熱性疾病的總稱,“傷寒”一詞,屢見於《內經》,如《素問·熱論》所稱“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論》一書,是對傷寒進行辨證論治、自成體系的臨床經典著作,圍繞著《傷寒論》及其所涉及的範圍的研究,歷代曾產生數百位名醫,現存的傷寒類醫著多達400餘種,從而形成瞭中醫學術史上影響最大的傷寒學派。

  自從漢末張仲景著著《傷寒論》以來,歷史上對它的研究有四五百傢之多。該書最早的編次者是晉代的王叔和,他尤其重視從治法研究《傷寒論》。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在六經分類條文的基礎上,又采取突出主方,以方類證的辦法整理《傷寒論》,以利臨床檢用。同時他認為凡療傷寒,不出麻黃、桂枝、大青龍湯這三方三法的范圍,希望以簡馭繁把握《傷寒論》的精髓。但孫思邈所處時代,張仲景醫書流傳不廣,民間醫生常秘不授人,因此,《傷寒論》廣泛傳播並得到深入研究是在宋代肇始。

  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傷寒論》為學者提供瞭定本。宋代的朱肱、韓祇和、許叔微、龐安時等,均有著述,各抒心得。例如朱肱《類證活人書》認為,《傷寒論》的六經,就是足三陽、足三陰六條經絡,這種以經絡論六經的見解最先觸及瞭《傷寒論》六經實質這一重要問題。在這時期對《傷寒論》研究厥功甚偉的是金代的成無己。成氏《註解傷寒論》,首次博引《內經》諸說,以釋仲景辨證施治的道理,開引經析論,以經解經的研究法之先例。後人將成無己註《傷寒論》與王冰註《內經》相提並論。盡管宋元傷寒學傢輩出,但是當時還談不上形成傷寒學派。傷寒研究傢之間也沒有思想交鋒。宋代《和劑局方》因為具有“可以據證檢方,即方用藥,不必求醫,不必修制”,用現成的丸散即可治病的優點,故應用甚廣。張仲景醫書的辨證施治一時倒少有人問津。金元醫學流派形成,新方新法迭出,傷寒古方自然冷落。可以說對《傷寒論》的研究在北宋末南宋初(相當於金代)熱鬧瞭一陣子之後,直到明代中後期以前的三四百年間,處於低潮階段,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時方”(相對於張仲景方而言的宋元以來出現的方劑)盛行時期。

  至明末,研究《傷寒論》的學者又漸次增多。他們推崇張仲景,不是拘執其“方”,而是致力闡揚他的“法”,也就是辨證施治的原則。為瞭不因循舊時隨文衍義的舊套路,便於闡發《傷寒論》的精華,明末的方有執推出瞭“錯簡”說。認為通行的《傷寒論》年代久遠,簡編錯亂,雖經王叔和編次,仍存在不少人為的錯亂,因此他提出瞭自己的重訂編次主張。在他的《傷寒論條辨》中,削去《傷寒例》,以衛中風、寒傷營、營衛俱中傷風寒立說。他以為仲景原書要旨便是如此,其次與孫思邈的麻、桂、青龍三方三法名異而實同。清初喻嘉言附和“錯簡”說,將方有執的主張又演為“三綱鼎立”說,即“冬月傷寒”為大綱,傷寒六經中以太陽經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喻氏更重視“法”的整理,在方氏《傷寒論條辨》基礎上,訂正傷寒397法。此後張璐、吳儀洛、程應旄、章楠、周揚俊等,更從而和之,後世稱傷寒研究中的這一派學者為“錯簡重訂派”。他們對王叔和、成無己持非議態度,引起瞭另一些醫傢反對。例如明末清初張遂辰及其弟子張志聰、張錫駒與錯簡派針鋒相對。他們認為王叔和、成無己有助於仲景《傷寒論》;該書皆仲景原文,絕非錯簡,不主張隨意取去重編,在闡釋仲景方法上亦多心得。清末陳修園基本上同意這種觀點,故現代多稱他們為“維護舊論派”。

  此外,在《傷寒論》六經的實質及如何更好地歸納《傷寒論》精義方面也有不少爭議。如宋代朱肱曾以六經為經絡,清代汪琥在《傷寒論辨證廣註》中引起響應:“傷寒之病,必傳經絡;仲景分六經,不出‘靈樞’經脈。”因此他對六經證候從經絡角度予以增刪。屬於維護舊論派的張志聰和屬於錯簡派的黃元禦,在六經的實質上看法倒是一致的,即以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來分析六經,以臟腑來聯系六氣。清代的柯韻伯對朱肱的六經為經絡之源也持有異議。他認為六經是“經界之經,而非經絡之經”,且反對喻嘉言的三綱鼎立說及397法的劃分,主張按方類證,如有關桂枝湯的各條文,統歸桂枝證。其後徐大椿亦仿而行之,謂仲景著書不過是隨證立方,本無一定次序可言,於是他以桂枝、麻黃等湯分為12類,來歸類《傷寒論》113方。他與柯韻伯小有差別的是柯氏系分經類證;徐氏則據方分證,方不分經。以方類證派對方證的發揮,對後世立法處方的運用有一定的貢獻。

  與以方類證不同的是以法類證,代表人物是清代的錢潢和尤在涇。尤氏《傷寒貫珠集》不像其他傷寒傢那樣拘泥於條文字句,而是另辟蹊徑,以正治、權變、斡旋、救逆、類病、明辨、雜治、刺法這八法來概括三陽篇,謂諸法如珠,貫通於全論。此外,以沈明宗、包誠等,則主張分經類證。傷寒學派中的學術主張爭奇鬥艷,看似各派格格不入,實則通過爭鳴,從不同角度對《傷寒論》的理論構架、六經實質、辨證方法、論治精髓等進行瞭討論,從而大大提高瞭中醫臨證水平,活躍瞭醫傢辨證論治的思路。

  清末明初,有“經方派”出現。這裡的“經方”,實指張仲景醫方。經方派醫傢以善用張仲景方著稱,他們多遵循仲景原方、原量及服法,對經方的實踐有獨到之處,但並不一定對《傷寒論》有多少理論發揮。經方派旨在弘揚仲景之學,與當時習用時方的風氣相左。其對立派是時方派,但時方派卻並不反對仲景之學,隻是主張臨證處方,擇善而從,用藥平淡和緩,能隨機應變,自創新方。故經方、時方之別,主要是臨床治療上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