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常見病證,指筋受暴力傷害引起的各種損傷。《內經》常把筋與骨並提,認為成年時筋骨強勁,衰老以後則筋骨萎弱少力。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外傷可以傷筋,最嚴重的是筋絕,即筋斷,導致“不得屈伸的後果”。唐代《外臺秘要》列傷筋專目,與折骨、筋骨俱傷並列。明代《普濟方》記載瞭治療無創口筋斷的手法。清代《醫宗金鑒》對傷筋作出瞭較為系統的總結,如損傷腫痛消除後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或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時惟宜手法推拿,關節部位的骨折,用手法正骨的同時要筋骨並重,拔筋捺正等等。

  跌仆、舉重、扭捩、撞擊等情況下造成的強力扭轉是引起傷筋的最常見的原因。此外,某一局部活動過度,也可引起勞損傷筋。年老體弱、筋衰不健,活動稍有不慎,或受風著涼後也易傷筋。筋傷後常見的變化有部分或全部斷裂,或出槽、出窩,離開瞭原來的位置,即筋歪、筋翻。

  傷筋的辨證,有以下要點:①傷筋的性質和程度:急性損傷時多為筋斷和筋離位兩類,尤以筋斷為多見。筋斷多屬不完全斷裂,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偶能勉強地主動活動,被動活動並無異常,筋完全斷裂則喪失主動活動能力或可查及異常活動。攝取X線片可獲得筋斷與否的客觀依據。②辨別損傷以外的夾雜因素,如有否感受風寒,是否有夾痰濕,體質強盛虛衰等。

  治療傷筋的方法:有手法、藥物、練功、針灸火罐、固定及手術等。

  手法:治療傷筋的手法稱為理筋手法。常用的有推柔、拿捏、按捺、摩擦、㨰壓、彈撥、屈伸、旋轉、斜搬、擊打等十種。推揉是很常用的手法。適用於各種急慢性傷筋,包括夾雜風寒、痰濕的病證。拿捏是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捏住筋腱提拿,可解除筋腱拘急,活血通絡,對肩、肘部慢性傷筋或髖內側傷筋有較好的效果。按捺是以手指按捺離位的筋腱回納、有時須結合屈伸手法,如肘、膝部急性傷筋後,筋出窩呈局限性隆起(現稱創傷性關節積血),按捺局部,屈伸關節,多能即時緩解,也適用於肩前側,踝後側的筋離位(現稱肌腱滑脫)。摩擦是用手掌在皮膚上摩擦,可在局部先塗以潤滑劑然後施術,有舒筋通絡的作用,多用於軀幹四肢部慢性傷筋。㨰壓是用手背掌指關節突出部或小魚際在局部㨰動按壓。能舒筋活血、疏通經絡,常用於腰背四肢肌肉豐厚的部位。彈撥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在與筋腱走行垂直的方向上加以撥動。單向或往復多次,能解痙止痛,如腰部慢性傷筋時彈撥椎旁腎俞穴附近的筋肉,配以屈伸、旋轉和斜搬被動活動關節,以理順筋絡;四肢關節用屈伸、旋轉,脊柱則用斜搬。擊打是拳捶擊、掌拍打或桑枝棒擊打的手法,能宣通滯積的氣血,舒通筋絡,如跟痛時捶打足跟蹠側,腰背部慢性傷筋用桑枝棒擊打等。施行手法時應輕重得宜,穩準有力,在辨證準確的情況下選用相應的手法。

  藥物:應依急性、慢性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治則。急性傷筋先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方藥可參照骨折;瘀腫消退、疼痛得減則宜舒筋通絡,方如舒筋活血湯、大活絡丹等;後期宜養氣血、益肝腎、健筋骨,方如河車大造丸、補腎壯筋湯等。慢性傷筋多用活血舒筋溫經止痛法。急性傷筋早中期常用的外用藥為三色敷藥、消瘀止痛藥膏,癥狀較輕者也可用萬花油等搽擦局部。後期及慢性傷筋,外用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藥膏,如寶珍膏。中藥熏洗或熱敷結合手法也極常應用。

  練功:恢復筋的柔韌剛勁的重要方法。急性傷筋的練功參照骨折和關節脫位的練功方法。慢性傷筋則在增強全身體質及改善損傷局部功能兩方面並重,太極拳、練功十八法等均可選用。練功的要點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與手法治療和藥物治療相配合。

  針灸火罐:能宣通氣血舒筋止痛,適用於扭傷及慢性傷筋。多在傷筋部位的附近取穴,並結合藥物註射。常用藥物如當歸註射液、丹參註射液、威靈仙註射液。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興的療法,既有針刺穴位的作用,又有藥治的效果。軀幹的骨突部或肌肉豐厚部位拔火罐能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若局部消毒後先用針或小刀點刺出血,則收效更佳,多用於肩背或腰臀部慢性傷筋。

  固定:主要用於急性傷筋,急性傷筋不論筋全斷或部份斷裂,還是筋離位,多須適當固定,應視損傷的程度和部位確定固定的方法和時間。

  手術縫合或修補,則用於不宜其他治療方法的筋完全斷裂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