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臨床醫學傢。字新甫,號立齋,人稱薛立齋。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臨床上涉獵很廣,通曉各科。出生於世醫傢庭。文薛鎧系弘治間名醫,任太醫院醫官。薛己幼承傢學,精研醫術。正德間被選為太醫院禦醫,繼擢南京太醫院院判。嘉靖間進為院使,視篆南北兩太醫院,因而得閱中秘奇方,遍交海內名醫,聞見益宏。治學貫通諸傢,於內、外、婦、兒、眼、齒、癘瘍、本草諸科均有研究。著述甚多,主要有《內科摘要》2卷(1529)、《女科撮要》2卷(1548)、《外科發揮》8卷(1528)、《外外科心法》7卷(1528)、《外科樞要》4卷(1571)、《正體類要》2卷(1529)、《口齒類要》(1529)、《保嬰粹要》、《保嬰金鏡錄》(1555)、《本草約言》4卷(約1520)。訂正前人著作並附以己見的有: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和《外科精要》、王綸《明醫雜著》、倪維德《原機啟微》、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杜本《傷寒金鏡錄》以及其父薛鎧《保嬰撮要》等。所著《內科摘要》一書,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以內科命名的醫籍。《口齒類要》為中國現存唯一的口齒科專著。以上大部分收入《薛氏醫案》。諸書多附有醫案,以驗證其理法方藥。他認為從醫不知外科,無以通經絡之原委;不精《內經》,無以究陰陽之變合。內、外雖不同科,但其理相通,故臨證無分大小男女,應以治本為第一要義。他的學術思想淵源於張元素的臟腑辨證,又以李東垣的脾胃學說為核心,強調脾胃與腎、命門的重要作用。尤為重視真陰、真陽的不足。《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薛己說:“治病務求本原,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補真陰真陽,以資化源,實自己發之。其治病多用古方,而出入加減,具有至理,多在一兩味間見神明變化之妙。”其治驗醫案,大抵以脾腎虧損者為多,所治脾腎並重,以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合用最為常見。後趙獻可、張景嶽等,多遵薛說而善用溫補腎陽之劑,世稱“溫補派”。

()